急需一篇关于“李清照词前后期思想差异(从喜怒哀乐四方面来分析)”的论文亲们,本人急需一篇关于李清照词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21:54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2-08 23:42
急需一篇关于“李清照词前后期思想差异(从喜怒哀乐四方面来分析)”的论文亲们,本人急需一篇关于李清照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2-09 01:18
论文关键词:李清照 诗歌风格 形成原因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爱憎分明,风格豪迈道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详细论述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其诗词风格的相互影响. 文翰寓品格,诗章见性灵.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写作的诗人.她的诗作虽大多散佚,现在能收集到的不过十余首,但却皆属上乘之作.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境界较词深广,内容题材也广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而是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雄浑沉郁的家国之思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豪迈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豪迈遒劲,奇气横溢,颇有大丈夫气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丰富,语意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大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整体风格与词不同. 《乌江》(也作《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时要顶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项羽的不肯南渡对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假若人们是初读此诗,谁又能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此诗通过赞美嵇康,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卖国求荣、厚颜无耻地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笔力强劲,震撼人心.《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是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时所作.气象宏伟,感喟深沉.作者面对胜迹发出兴亡之叹,和一般的题咏诗不同,她把大好河山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雄峻的笔势,极写了八咏楼的江河横流、旷野无边的景色,气魄卜分宏大.而一个“愁”字又把读者的心思从眼前壮丽的景色带到现实中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竞忍心拱手让与敌人,不禁使人万分愤慨.这几首诗中的雄浑豪迈之气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气魄之大,见解之深,思虑之广,已足可俯视巾帼、不让须眉了.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为了表达她的爱国情感,她偏爱在诗中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如《乌江》中的项羽,《咏史》中的嵇康,志在恢复山河的王导与坚决主战的刘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李清照在诗歌中善于用典来表达情感或透彻说理.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用典二十多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均多借用典故,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表情贴切,含义深刻.如她为了说明对敌人不可轻信,连举二例“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上半句用了春秋时楚人欲于盟会中袭晋,把甲穿于衣中,使晋人不备的典故,下半句则化用了唐贞元三年,侍中浑城与吐蕃相尚结赞盟于平凉,为吐蕃军所劫事.还有为了劝说二使臣广泛使用当地人才,说道:“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用袁虎、孟尝君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用典十分贴切、得当. 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李清照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她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营造诗境,抒发感想.如《上枢密韩肖胄诗》的第二首七律,便通篇都是作者的想象.“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作者想象宋朝使臣出使金国,经过昔日的国都,必将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反映出北方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国土的心情.《晓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这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歌.诗人描绘出梦中的理想境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地生活,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一美好世界之中时,梦忽然醒了,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不禁叹道:“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嗟叹之人又何止清照一人,天地悠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理想的难以实现而怆然涕下,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成为人类永恒的悲叹! 二、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为一位久居深闺的贵妇,一介女流竟然能够“做诗以诋士大夫”,其诗作豪迈刚健,奇气横溢,有大丈夫气概,其政治见解也独树一帜,观点新颖深刻,这在当时女诗人中是极少见的,而形成这种诗歌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也爱好文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文学造诣日益精深.清照l8岁时嫁给赵明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跟随丈夫仕宦,到过很多地方视野也较一般闺阁贵妇开阔.家庭环境的开明与文学气氛的浓厚给李清照的才华以极大的肯定与保护,在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虽不是唯一的特例,但却是其中最突出的.她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如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语道破安史之乱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酒肉堆中不知老”,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比张耒“玉环妖血无人扫”的红颜祸水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独特的性格特点.李清照的身上充满着一种自信的张力,她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甚至自负.“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分得知字》).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肯定更希望能够在国难当头之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女子,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因此她只能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她一直是活跃地、积极地关注时事,关心朝廷的一举一动,因此才有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才有了《上枢密韩肖胄诗》.李清照性格的又一特点就是刚烈.因为她的刚烈,她可以大胆反抗封建家长,上诗讽刺她的公公赵挺之,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卷入党争,被革职流放,清照曾上诗给她的公公赵挺之,请求他救助自己的父亲,诗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感人的诗句,但却未能打动赵挺之.而当赵挺之节节高升之时,李清照再次上书,这次却是对这位热衷权势的公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诗中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可谓大胆之极了.清照的刚烈使她对一味妥协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满,写下了一系列充满爱国豪情与深沉无奈的诗句. 第三,是社会原因.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怙棘
- 2021-02-09 02:11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