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向氏有什么关系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15:47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03-07 08:54
历史与向氏有什么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3-07 09:12
我们经常看到报章上,“按姓氏笔划为序“的方法来排列名单。这里的“姓氏”,指的就是“姓”。秦汉以降,姓、氏合一,通称为姓,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
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民人群居,一个氏族组织由一位老祖母和她的子女以及她的女姓后代的子女所构成。母系氏族公社的世系按女系计算,民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用一种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其氏族血统的标志,并把它当做祖先来崇拜。这种被崇拜的对象或符号叫“图腾”。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这种被崇拜的标志也就成了氏族的徽号和名称。氏族名称的功能,就在于保存具有这一名称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别开来,“姓”即相伴而生。“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清楚地说明同姓之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姓,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每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古姓有十几个,如姬、姜、姚、姒、妫等。古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所崇拜的图腾或居住地。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都是不大的社会集团,由于实行氏族外婚制,也由于人口不断增殖,一个氏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分出女儿氏族以至孙女儿氏族来。这些新立的氏族,作为原来那个氏族的分支,也采用一种图腾或居住地作为自己的名称。这样,姓就衍生出了它的分支。如在云南怒江、德宏地区居住的僳僳族,解放前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的残余,其中有一个熊氏族,后来发展为三个女儿氏族,跟随而来就出现了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这几个氏族组成为一个胞族,原来氏族的图腾也就成为胞族的图腾,即把原来的“姓”保留下来作为胞族的“姓”。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是若干个近亲氏族的结合体,各个氏族都有着表示同其他氏族相区别的自己的名称。可能居于首要地位的那个氏族的“姓”也就成了整个部落的标记,而其他氏族的名称则成为“姓”的分支了。
姓原来是表示母系血缘关系,社会发展到以父系计算血缘关系以后,姓也转变为表示父系血缘关系。由于人口的增多,也由于活动地域的不断扩展,父系氏族社会姓氏的支派更多了。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表明氏是父系血缘关系宗族的称号。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只有贵族才称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贵族男子是氏族的主体和代表,因此氏即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贵族女子则称姓,这是因为姓表示出于某个氏族,在婚配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通志》中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古人从长期的实践中逐渐领悟到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为了辨别男女间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待嫁的贵族女子往往在姓前冠以姊妹排行的次序,如孟姜、叔隗;如果嫁给国君做妻子,就在自己娘家的姓前冠丈夫的国名,如秦姬、息妫;嫁与卿大夫,则在姓前冠以夫家之氏,如棠姜、赵姬等等。
战国之前贵族男子所以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也可知姓。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现有的身份,但有必要让人知道其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复称公孙,而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郑穆公之子曰公子■,字子驷,其孙称公孙夏,而公孙夏之子则称驷乞。也有以父字为氏的,如公子遂之子曰归父,字子家,其孙则称子家氏。
称什么氏大致是用以下的方法来定。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虞氏、夏氏、周氏等。卿大夫以所受赐的采邑为氏,如齐国的崔氏、卢氏、鲍氏等。也有以职官为氏的,如师氏、史氏、司马氏、司空氏等。
正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的,所以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一个人前后也可有不同的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奴隶,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变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姓氏制度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以后,姓和氏没有区别,有时称姓,有时称氏。姓、氏可以混用,而有时姓氏并用。顾炎武《日知录·氏族》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各民族经历长期的繁衍发展、迁徙融合以及社会的嬗变,姓氏的数目也常有变化。那么,从古到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呢?历来各家的著录不同,数目相差悬殊,没有统一的说法。南宋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收2117个。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收3736个。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收4657个。明代吴沈等据明太祖洪武初年的户部黄册等官方档案编写的《千家姓》,证明当时保留了1968个姓。现在民间流传的一本《百家姓》,传说是北宋初年吴越国王钱霮时代的人编写的。其中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的编撰者慕容翊说,中华民族古今姓氏总数有6300多个。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我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其中约4820个为汉族姓氏。窦学田所编的《中华古今姓名大辞典》收录的古今姓氏更是多达12000个。也有资料说,见于文献的姓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复姓2032,三字姓146。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移居中原的蒙、满族人译改的姓。边疆少数民族的姓也未计算在内。
当代有人根据人口调查的资料统计,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45个大姓占总人口的70%以上,前120个大姓占总人口的90.11%。可知最常见的姓氏也就是120多个。
中国姓氏的产生和形成,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多姓同出一源者。从源头上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例如,黄帝也称有熊氏,可能由于熊是黄帝出生所在的氏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所崇拜的图腾。有熊后来演变为熊,这是熊姓的来源。其他一些表示某一氏族的图腾或居住地的徽号也就成了后来的姓,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两代均封侯赐地,西周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了其国君后代子孙的姓。如程、房、杜、郑等。又如周文王封少系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的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其后代便有鼓姓。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都成为今天常见的姓。
3、以邑名作姓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某些人便以邑名作姓氏。如周武王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的后代便因而姓苏。又如申姓源于楚国的封邑申邑。
4、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一些带邱、门、乡、吕等字的复姓,也和居住地有关。
5、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6、以兄弟排行顺序取姓氏。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7、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后来都成为姓氏。又如汉代作过治粟都尉的人,其后代便有人姓粟。
8、以爵为姓氏。古代有王爵、侯爵,被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是后来的大姓。
9、以技艺为姓氏。如巫、陶、甄、屠等。又如祝、史姓,就因为他们的祖先曾以算卜(祝)和记史为职业。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姓氏。楚庄王的庄字是谥号,楚庄王的后人就以庄为氏。卫康公的康字也是谥号,其后人就以康为氏。庄、康也都是后代的姓。
12、以事为姓氏。例如汉武帝的丞相车千秋,本姓田,皇帝念他年老,叫他每天乘车上朝,因此号为车丞相,他的后人就以车为姓。
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或因简化原姓的写法,或因避讳、避事,有些人是因故随了别人的姓,也有的是因帝王赐姓而改姓,等等。例如:朱,朱的本姓是邾,周代封高阳氏的后代在邾,邾国在春秋时代被楚国灭掉,邾姓的后人就去掉“阝”旁而改姓朱。于,是周武王的儿子■氏的后人改的姓。越,越是夏代国王少康的后代,姓姒氏,越王勾践的孙子无疆被楚国灭亡,姒氏子孙改姒为越。辛,夏启把儿子封在莘,莘、辛相近,莘氏的后人把姓简化为辛。冷,冷姓是从古代伶官伶伦传下来的,伶伦的某一后人误把伶写作冷,其后代也就用冷做姓。郭,周文王封季弟虢叔于虢,虢、郭音相近,虢叔的后代就用郭为姓。贺,贺姓的先人是齐国的公族庆封,其后人汉代的侍中庆纯为避用汉安帝刘庆的号,改庆姓为贺姓。席,席的本姓是籍,是晋大夫籍偃的后代,籍偃的13代孙籍环要避项籍(即项羽)的讳,改籍姓为席姓。曹,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夏侯嵩在做东汉中常侍曹腾的养子的时候,改姓曹,叫曹嵩,曹操及其子孙也就姓曹了。帅,晋朝的尚书帅丙原姓师,因避晋帝先辈司马师的讳,改师姓为帅姓。尤,福建的沈姓,要避在福建做审知的王沈的讳,去沈字的水旁,改为尤姓,等等。
我国经过了几次民族大融合,有许多原先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经过和汉族融合,也改称汉姓。最大规模改姓是在北魏时期,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在孝文帝时改姓为元,鲜卑族的其他一些贵族如勿忸于氏、贺楼氏、尉迟氏等100多姓分别改为于、贺、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因为接受汉族王朝的册封赐姓而改为汉姓的,如北宋时西夏国主元昊曾一度接受了北宋皇帝的赵姓,称为赵元昊;沙陀族的首领朱邪赤心,接受了唐朝皇帝的赐姓,改姓为李,他的儿子就是五代时著名的李克用。
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或因简化原姓的写法,或因避讳、避事,有些人是因故随了别人的姓,也有的是因帝王赐姓而改姓,等等。例如:朱,朱的本姓是邾,周代封高阳氏的后代在邾,邾国在春秋时代被楚国灭掉,邾姓的后人就去掉“阝”旁而改姓朱。于,是周武王的儿子■氏的后人改的姓。越,越是夏代国王少康的后代,姓姒氏,越王勾践的孙子无疆被楚国灭亡,姒氏子孙改姒为越。辛,夏启把儿子封在莘,莘、辛相近,莘氏的后人把姓简化为辛。冷,冷姓是从古代伶官伶伦传下来的,伶伦的某一后人误把伶写作冷,其后代也就用冷做姓。郭,周文王封季弟虢叔于虢,虢、郭音相近,虢叔的后代就用郭为姓。贺,贺姓的先人是齐国的公族庆封,其后人汉代的侍中庆纯为避用汉安帝刘庆的号,改庆姓为贺姓。席,席的本姓是籍,是晋大夫籍偃的后代,籍偃的13代孙籍环要避项籍(即项羽)的讳,改籍姓为席姓。曹,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夏侯嵩在做东汉中常侍曹腾的养子的时候,改姓曹,叫曹嵩,曹操及其子孙也就姓曹了。帅,晋朝的尚书帅丙原姓师,因避晋帝先辈司马师的讳,改师姓为帅姓。尤,福建的沈姓,要避在福建做审知的王沈的讳,去沈字的水旁,改为尤姓,等等。
我国经过了几次民族大融合,有许多原先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经过和汉族融合,也改称汉姓。最大规模改姓是在北魏时期,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在孝文帝时改姓为元,鲜卑族的其他一些贵族如勿忸于氏、贺楼氏、尉迟氏等100多姓分别改为于、贺、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因为接受汉族王朝的册封赐姓而改为汉姓的,如北宋时西夏国主元昊曾一度接受了北宋皇帝的赵姓,称为赵元昊;沙陀族的首领朱邪赤心,接受了唐朝皇帝的赐姓,改姓为李,他的儿子就是五代时著名的李克用。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女子出嫁后改姓夫家的姓,这种情况就是到了现代仍可见到。女子把娘家的姓带到夫家,让夫家的人跟着她改姓的事较为少见,但也不乏例证。如,《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中说:“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刘邦)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人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
由上述可知,中国姓氏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河洛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历史悠久,长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摇篮,因而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统计表明,当今120个大姓中,源于河洛地区和部分源头在河洛地区的姓氏占了绝大部分。研究河洛地区姓氏的孕育、产生、发展、融合、分化、演变、定型、播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民人群居,一个氏族组织由一位老祖母和她的子女以及她的女姓后代的子女所构成。母系氏族公社的世系按女系计算,民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用一种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其氏族血统的标志,并把它当做祖先来崇拜。这种被崇拜的对象或符号叫“图腾”。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这种被崇拜的标志也就成了氏族的徽号和名称。氏族名称的功能,就在于保存具有这一名称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别开来,“姓”即相伴而生。“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清楚地说明同姓之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姓,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每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古姓有十几个,如姬、姜、姚、姒、妫等。古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所崇拜的图腾或居住地。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每个氏族都是不大的社会集团,由于实行氏族外婚制,也由于人口不断增殖,一个氏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分出女儿氏族以至孙女儿氏族来。这些新立的氏族,作为原来那个氏族的分支,也采用一种图腾或居住地作为自己的名称。这样,姓就衍生出了它的分支。如在云南怒江、德宏地区居住的僳僳族,解放前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的残余,其中有一个熊氏族,后来发展为三个女儿氏族,跟随而来就出现了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这几个氏族组成为一个胞族,原来氏族的图腾也就成为胞族的图腾,即把原来的“姓”保留下来作为胞族的“姓”。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是若干个近亲氏族的结合体,各个氏族都有着表示同其他氏族相区别的自己的名称。可能居于首要地位的那个氏族的“姓”也就成了整个部落的标记,而其他氏族的名称则成为“姓”的分支了。
姓原来是表示母系血缘关系,社会发展到以父系计算血缘关系以后,姓也转变为表示父系血缘关系。由于人口的增多,也由于活动地域的不断扩展,父系氏族社会姓氏的支派更多了。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表明氏是父系血缘关系宗族的称号。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只有贵族才称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贵族男子是氏族的主体和代表,因此氏即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贵族女子则称姓,这是因为姓表示出于某个氏族,在婚配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通志》中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古人从长期的实践中逐渐领悟到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为了辨别男女间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待嫁的贵族女子往往在姓前冠以姊妹排行的次序,如孟姜、叔隗;如果嫁给国君做妻子,就在自己娘家的姓前冠丈夫的国名,如秦姬、息妫;嫁与卿大夫,则在姓前冠以夫家之氏,如棠姜、赵姬等等。
战国之前贵族男子所以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也可知姓。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现有的身份,但有必要让人知道其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复称公孙,而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郑穆公之子曰公子■,字子驷,其孙称公孙夏,而公孙夏之子则称驷乞。也有以父字为氏的,如公子遂之子曰归父,字子家,其孙则称子家氏。
称什么氏大致是用以下的方法来定。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虞氏、夏氏、周氏等。卿大夫以所受赐的采邑为氏,如齐国的崔氏、卢氏、鲍氏等。也有以职官为氏的,如师氏、史氏、司马氏、司空氏等。
正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的,所以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一个人前后也可有不同的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奴隶,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变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姓氏制度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以后,姓和氏没有区别,有时称姓,有时称氏。姓、氏可以混用,而有时姓氏并用。顾炎武《日知录·氏族》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各民族经历长期的繁衍发展、迁徙融合以及社会的嬗变,姓氏的数目也常有变化。那么,从古到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呢?历来各家的著录不同,数目相差悬殊,没有统一的说法。南宋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收2117个。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收3736个。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收4657个。明代吴沈等据明太祖洪武初年的户部黄册等官方档案编写的《千家姓》,证明当时保留了1968个姓。现在民间流传的一本《百家姓》,传说是北宋初年吴越国王钱霮时代的人编写的。其中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的编撰者慕容翊说,中华民族古今姓氏总数有6300多个。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我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其中约4820个为汉族姓氏。窦学田所编的《中华古今姓名大辞典》收录的古今姓氏更是多达12000个。也有资料说,见于文献的姓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复姓2032,三字姓146。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移居中原的蒙、满族人译改的姓。边疆少数民族的姓也未计算在内。
当代有人根据人口调查的资料统计,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45个大姓占总人口的70%以上,前120个大姓占总人口的90.11%。可知最常见的姓氏也就是120多个。
中国姓氏的产生和形成,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多姓同出一源者。从源头上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例如,黄帝也称有熊氏,可能由于熊是黄帝出生所在的氏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所崇拜的图腾。有熊后来演变为熊,这是熊姓的来源。其他一些表示某一氏族的图腾或居住地的徽号也就成了后来的姓,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两代均封侯赐地,西周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了其国君后代子孙的姓。如程、房、杜、郑等。又如周文王封少系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的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其后代便有鼓姓。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都成为今天常见的姓。
3、以邑名作姓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某些人便以邑名作姓氏。如周武王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的后代便因而姓苏。又如申姓源于楚国的封邑申邑。
4、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一些带邱、门、乡、吕等字的复姓,也和居住地有关。
5、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6、以兄弟排行顺序取姓氏。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7、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后来都成为姓氏。又如汉代作过治粟都尉的人,其后代便有人姓粟。
8、以爵为姓氏。古代有王爵、侯爵,被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是后来的大姓。
9、以技艺为姓氏。如巫、陶、甄、屠等。又如祝、史姓,就因为他们的祖先曾以算卜(祝)和记史为职业。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姓氏。楚庄王的庄字是谥号,楚庄王的后人就以庄为氏。卫康公的康字也是谥号,其后人就以康为氏。庄、康也都是后代的姓。
12、以事为姓氏。例如汉武帝的丞相车千秋,本姓田,皇帝念他年老,叫他每天乘车上朝,因此号为车丞相,他的后人就以车为姓。
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或因简化原姓的写法,或因避讳、避事,有些人是因故随了别人的姓,也有的是因帝王赐姓而改姓,等等。例如:朱,朱的本姓是邾,周代封高阳氏的后代在邾,邾国在春秋时代被楚国灭掉,邾姓的后人就去掉“阝”旁而改姓朱。于,是周武王的儿子■氏的后人改的姓。越,越是夏代国王少康的后代,姓姒氏,越王勾践的孙子无疆被楚国灭亡,姒氏子孙改姒为越。辛,夏启把儿子封在莘,莘、辛相近,莘氏的后人把姓简化为辛。冷,冷姓是从古代伶官伶伦传下来的,伶伦的某一后人误把伶写作冷,其后代也就用冷做姓。郭,周文王封季弟虢叔于虢,虢、郭音相近,虢叔的后代就用郭为姓。贺,贺姓的先人是齐国的公族庆封,其后人汉代的侍中庆纯为避用汉安帝刘庆的号,改庆姓为贺姓。席,席的本姓是籍,是晋大夫籍偃的后代,籍偃的13代孙籍环要避项籍(即项羽)的讳,改籍姓为席姓。曹,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夏侯嵩在做东汉中常侍曹腾的养子的时候,改姓曹,叫曹嵩,曹操及其子孙也就姓曹了。帅,晋朝的尚书帅丙原姓师,因避晋帝先辈司马师的讳,改师姓为帅姓。尤,福建的沈姓,要避在福建做审知的王沈的讳,去沈字的水旁,改为尤姓,等等。
我国经过了几次民族大融合,有许多原先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经过和汉族融合,也改称汉姓。最大规模改姓是在北魏时期,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在孝文帝时改姓为元,鲜卑族的其他一些贵族如勿忸于氏、贺楼氏、尉迟氏等100多姓分别改为于、贺、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因为接受汉族王朝的册封赐姓而改为汉姓的,如北宋时西夏国主元昊曾一度接受了北宋皇帝的赵姓,称为赵元昊;沙陀族的首领朱邪赤心,接受了唐朝皇帝的赐姓,改姓为李,他的儿子就是五代时著名的李克用。
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或因简化原姓的写法,或因避讳、避事,有些人是因故随了别人的姓,也有的是因帝王赐姓而改姓,等等。例如:朱,朱的本姓是邾,周代封高阳氏的后代在邾,邾国在春秋时代被楚国灭掉,邾姓的后人就去掉“阝”旁而改姓朱。于,是周武王的儿子■氏的后人改的姓。越,越是夏代国王少康的后代,姓姒氏,越王勾践的孙子无疆被楚国灭亡,姒氏子孙改姒为越。辛,夏启把儿子封在莘,莘、辛相近,莘氏的后人把姓简化为辛。冷,冷姓是从古代伶官伶伦传下来的,伶伦的某一后人误把伶写作冷,其后代也就用冷做姓。郭,周文王封季弟虢叔于虢,虢、郭音相近,虢叔的后代就用郭为姓。贺,贺姓的先人是齐国的公族庆封,其后人汉代的侍中庆纯为避用汉安帝刘庆的号,改庆姓为贺姓。席,席的本姓是籍,是晋大夫籍偃的后代,籍偃的13代孙籍环要避项籍(即项羽)的讳,改籍姓为席姓。曹,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夏侯嵩在做东汉中常侍曹腾的养子的时候,改姓曹,叫曹嵩,曹操及其子孙也就姓曹了。帅,晋朝的尚书帅丙原姓师,因避晋帝先辈司马师的讳,改师姓为帅姓。尤,福建的沈姓,要避在福建做审知的王沈的讳,去沈字的水旁,改为尤姓,等等。
我国经过了几次民族大融合,有许多原先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经过和汉族融合,也改称汉姓。最大规模改姓是在北魏时期,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在孝文帝时改姓为元,鲜卑族的其他一些贵族如勿忸于氏、贺楼氏、尉迟氏等100多姓分别改为于、贺、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因为接受汉族王朝的册封赐姓而改为汉姓的,如北宋时西夏国主元昊曾一度接受了北宋皇帝的赵姓,称为赵元昊;沙陀族的首领朱邪赤心,接受了唐朝皇帝的赐姓,改姓为李,他的儿子就是五代时著名的李克用。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女子出嫁后改姓夫家的姓,这种情况就是到了现代仍可见到。女子把娘家的姓带到夫家,让夫家的人跟着她改姓的事较为少见,但也不乏例证。如,《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中说:“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刘邦)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人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
由上述可知,中国姓氏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河洛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历史悠久,长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摇篮,因而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统计表明,当今120个大姓中,源于河洛地区和部分源头在河洛地区的姓氏占了绝大部分。研究河洛地区姓氏的孕育、产生、发展、融合、分化、演变、定型、播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duile
- 2021-03-07 09:57
建议你上百度百科去查一下向氏的来源与名人,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姓氏的历史。或者可以去查阅书籍。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 2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07 09:21
盘姓有三支:《姓氏大观》:盘古,《述异记》:盘古氏,夫妇阴阳之始也,天地万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盘古国人以盘古为姓,后来盘古姓后裔简称为盘姓。
《姓氏字典》说:“《通志氏族略》:盘姓,出盘瓠氏之后,与冉、元、巴、李、田为巴南六姓;《万姓统谱云》:明隆庆中有盘铭者,曾任江苏省武进县丞;望族在巴南郡。”源于盘庚,盘庚是商朝第十九代王, 盘庚之后有以始祖名字为姓的。 广西来宾、忻城、上林一带有盘姓家族约五六千人。广东省新兴县有不少的盘姓。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内的盘姓也不少。广西容县有不少的盘姓。广西博白县有几百盘姓后人。广西北流也有几万人。河南的淮阳县有不少的盘姓后人。 广东信宜市也有几百盘氏后人。 广西宾阳县也有不少盘氏后人。广东江门台山也有一千多盘氏后人。有三条大村。贵州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怎东村也有不少盘氏后人。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现有盘氏后人几万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