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早春图》的鉴赏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9 14:49
- 提问者网友:却不属于对方
- 2021-11-29 05:19
郭熙《早春图》的鉴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11-29 05:48
郭熙《早春图》
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
绢本,水墨。
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幅右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笔。”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
绢本,水墨。
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幅右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笔。”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11-29 07:07
郭熙(1023-约1085)北宋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
《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绢本,浅设色,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图绘早春的山景:下部的巨石层叠而上,至中间将画面分为右边的溪流山冈和左边的深山幽壑,向上则是两座吞吐烟云的山峰;画中间两株巨松耸立,山里山外杂树密布,虽也有嫩叶初萌,但大多是枯枝,或立或卧,或依壁展枝,或倒挂穿插,姿态万千,生意盎然。蟹爪小枝,显然在北宋画家眼中是一种美的展示,以致成为后人辨析北宋画风的标志之一。有小船泊岸,山路及木桥上有行人出没,山冈上密布亭台楼阁,略施淡彩,泉水潺潺,拾级而下。早春的湿润,山中云雾飘渺,虚无隐约处似乎满孕着勃勃的生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这是一幅典型的北宋的全景山水画。左侧中间用极小的字写:“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并钤一“郭熙笔”长方印。北宋画家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复钤印,较为罕见。
《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绢本,浅设色,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图绘早春的山景:下部的巨石层叠而上,至中间将画面分为右边的溪流山冈和左边的深山幽壑,向上则是两座吞吐烟云的山峰;画中间两株巨松耸立,山里山外杂树密布,虽也有嫩叶初萌,但大多是枯枝,或立或卧,或依壁展枝,或倒挂穿插,姿态万千,生意盎然。蟹爪小枝,显然在北宋画家眼中是一种美的展示,以致成为后人辨析北宋画风的标志之一。有小船泊岸,山路及木桥上有行人出没,山冈上密布亭台楼阁,略施淡彩,泉水潺潺,拾级而下。早春的湿润,山中云雾飘渺,虚无隐约处似乎满孕着勃勃的生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这是一幅典型的北宋的全景山水画。左侧中间用极小的字写:“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并钤一“郭熙笔”长方印。北宋画家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复钤印,较为罕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