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给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生活,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这一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那一年开始,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要解开这一个个疑问,还需要从邓稼先的经历说起。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邓以蛰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中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候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但他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萌芽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践踏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1937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父亲有个老朋友很快就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去伪政府任职。邓以蛰立即勃然大怒,对来人喝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多年后邓稼先数次和弟弟提起。那个年代,日军每攻占我国的一个城市后,都要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有一次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又踩。这事发生后,为安全起见,邓以蛰只好让大姐带着邓稼先南下昆明。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那里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使邓稼先的学业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进一筹,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留学美国。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此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显露出来,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完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的8月29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收拾行李毅然回到还处于贫穷中的祖国。当时对于制造原子弹,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经过艰难的探所与研究,邓稼先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个方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等于是找到了原子弹喉咙的位置。研究人员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纸笔来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在1960年,他们曾经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苏联专家以前曾经随口说出一个关键数值,后来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说的并不符合。就这样,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终证实苏联专家的数值是错误的。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 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氢弹的研制,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原子弹制成到氢弹爆炸:美国的间隔是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的间隔是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呢,两年零八个月。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在地上,并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而因为这次找碎片,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
198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1985年,最终因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邓稼先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在此期间,他和老搭档于敏等同志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情,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5、1986年期间,邓稼先向中央提出并起草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的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邓稼先的父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邓稼先终成一代原子弹之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00:06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4-11 16:21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04-11 17:33
1.(1)交待主人公邓稼先研制原子弹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历程。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为下文作铺垫。2.学识渊博的杨振宁很清楚年轻的新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面临的种种艰辛,而对于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又难以想象,借此说明邓稼先的贡献巨大。3.(1)说明邓稼先受到父亲良好的影响,为他日后在原子弹研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和人格基础; (2)父子二人相互映衬,使邓稼先的学品人品得以更鲜明、更丰满的体现。4.(1)坚实的学问是根基。邓稼先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师从名家,留学美国,勤奋攻读,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2)崇高的爱国情感是动力。邓稼先撕踩日本旗、学成归国、临终不忘祖国核事业等都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他坚持不懈的原动力。 (3)无私的献身精神是支柱。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核试验现场寻找原因,没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是不可能的。 (4)持之以恒的攻关是保证。面对原子弹研究一片空白的情况,邓稼先率领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的发奋攻关,才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尢
- 2021-04-11 18:25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