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我的小黄蛉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9 19:16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2-19 08:40
小学生作文:我的小黄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2-19 09:42
立秋刚过没几天,黄昏时分,走向停车场,不经意间,满耳朵都已是秋虫的鸣声。
循着虫声,漫步到停车场边的小水塘旁。茂密的芦苇、野茭白和不知名的野草长满的水边,油葫芦和草螽在这里欢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天的困乏顷刻间遁到了脑后。凝神细听,“唧唧唧唧唧唧”,一阵阵密织如雨、清幽悦耳的鸣声,断断续续从远处的草丛中飘来。我心里一动:难道真的是久违了的小黄蛉?
小时候在乡间长大,听惯了夏秋不绝于耳的虫鸣,也听惯了晨昏水边小黄蛉的琴声。今天的都市客,或许相当多的人都有这份共同的成长记忆。我们带着那份幼时沉淀到心底的宁静祥和远走他乡,走进都市,走进钢筋水泥丛林,记忆中的虫鸣就成了故土之音。即使你年少时生活在城市,从北京的胡同到上海的弄堂,从打理粗放的小院、公园,到斑驳的墙根和荒草丛生的路边,也曾有虫鸣伴你长大。难怪叶圣陶先生会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写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虫鸣为何竟成了我们的记忆?叶圣陶先生在写下此文的1923年还是不足30岁的热血青年,甫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正在整理出版自己的童话集《稻草人》,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心境,让他发出“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的无奈?他在文末给出的答案“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象征的意义显然大于现实。我料想,先生生活中并非没有绿草和秋虫,他只是在借没有秋虫的那一隅那一刻,抒发对沉寂现实的不甘与激情燃烧的生活向往罢了。
但对于我们,今天的都市人,虫鸣确曾成为记忆,而消逝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上海,在江南水乡,喜欢逐水而居的小黄蛉,本是原住“虫民”。只要有河浜、水塘,就能在水边听到它们的鸣声。很多玩虫的“虫民”,则喜欢把养在虫盒中的小黄蛉随身带着。从怀中传出的那一阵阵清脆细密的鸣声,宛如冬春的暖阳和夏秋的涓涓细流,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但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铺天盖地的钢筋水泥、整齐划一管理完善的人工景观,让鸣虫们丧失了生存的空间,也让我们失去了天籁般的鸣声。即使是在乡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把很多鸣虫赶出了家园。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时代,不知从何时起,野生状态下的小黄蛉,就在整个上海绝迹了。
鸣虫是直翅目昆虫中一个庞杂的大家族,它们依靠翅膀上的音锉和刮器相互摩擦而发声,说它们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一点也不为过。小黄蛉虫体只及米粒般大小,但就这么个小不点儿,不但鸣声优美动听,还精力充沛特别喜欢鸣叫,晨昏时刻更是叫得欢快,而且从早春到初冬,只要是个温暖的日子,就会禁不住振翅高歌,让人不得不惊叹造物的神奇。鸣虫仅雄虫鸣叫,鸣声最主要的功能,是求偶的情歌。小黄蛉这么喜欢鸣叫,除了求偶,当然不能排除大多数时刻它是在自得其乐。这鸣声既愉悦了自己,又愉悦了雌虫,更难得的是,大多数鸣虫的鸣声还能让不是它同类的我们,感受到那么怡人的愉悦,引发我们那么缠绵的愁思。“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虫儿的情歌也成了人类的情歌。“以鸟鸣春,以虫鸣秋”,自《诗经》以来,无数的诗词画作以鸣虫及其鸣声为素材,赏虫文化深深根植在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之中。
循着虫声,漫步到停车场边的小水塘旁。茂密的芦苇、野茭白和不知名的野草长满的水边,油葫芦和草螽在这里欢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天的困乏顷刻间遁到了脑后。凝神细听,“唧唧唧唧唧唧”,一阵阵密织如雨、清幽悦耳的鸣声,断断续续从远处的草丛中飘来。我心里一动:难道真的是久违了的小黄蛉?
小时候在乡间长大,听惯了夏秋不绝于耳的虫鸣,也听惯了晨昏水边小黄蛉的琴声。今天的都市客,或许相当多的人都有这份共同的成长记忆。我们带着那份幼时沉淀到心底的宁静祥和远走他乡,走进都市,走进钢筋水泥丛林,记忆中的虫鸣就成了故土之音。即使你年少时生活在城市,从北京的胡同到上海的弄堂,从打理粗放的小院、公园,到斑驳的墙根和荒草丛生的路边,也曾有虫鸣伴你长大。难怪叶圣陶先生会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写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虫鸣为何竟成了我们的记忆?叶圣陶先生在写下此文的1923年还是不足30岁的热血青年,甫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正在整理出版自己的童话集《稻草人》,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心境,让他发出“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的无奈?他在文末给出的答案“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象征的意义显然大于现实。我料想,先生生活中并非没有绿草和秋虫,他只是在借没有秋虫的那一隅那一刻,抒发对沉寂现实的不甘与激情燃烧的生活向往罢了。
但对于我们,今天的都市人,虫鸣确曾成为记忆,而消逝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上海,在江南水乡,喜欢逐水而居的小黄蛉,本是原住“虫民”。只要有河浜、水塘,就能在水边听到它们的鸣声。很多玩虫的“虫民”,则喜欢把养在虫盒中的小黄蛉随身带着。从怀中传出的那一阵阵清脆细密的鸣声,宛如冬春的暖阳和夏秋的涓涓细流,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但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铺天盖地的钢筋水泥、整齐划一管理完善的人工景观,让鸣虫们丧失了生存的空间,也让我们失去了天籁般的鸣声。即使是在乡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把很多鸣虫赶出了家园。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时代,不知从何时起,野生状态下的小黄蛉,就在整个上海绝迹了。
鸣虫是直翅目昆虫中一个庞杂的大家族,它们依靠翅膀上的音锉和刮器相互摩擦而发声,说它们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一点也不为过。小黄蛉虫体只及米粒般大小,但就这么个小不点儿,不但鸣声优美动听,还精力充沛特别喜欢鸣叫,晨昏时刻更是叫得欢快,而且从早春到初冬,只要是个温暖的日子,就会禁不住振翅高歌,让人不得不惊叹造物的神奇。鸣虫仅雄虫鸣叫,鸣声最主要的功能,是求偶的情歌。小黄蛉这么喜欢鸣叫,除了求偶,当然不能排除大多数时刻它是在自得其乐。这鸣声既愉悦了自己,又愉悦了雌虫,更难得的是,大多数鸣虫的鸣声还能让不是它同类的我们,感受到那么怡人的愉悦,引发我们那么缠绵的愁思。“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虫儿的情歌也成了人类的情歌。“以鸟鸣春,以虫鸣秋”,自《诗经》以来,无数的诗词画作以鸣虫及其鸣声为素材,赏虫文化深深根植在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之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2-19 10:55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