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的相关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20:30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03-07 00:08
卓筒井的相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长青诗
- 2021-03-07 00:21
被称为“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卓筒井,仅存1灶3井,而唯一娴熟掌握这一小口径打井技术的老人已年近八旬。
“如今,只有我还能烧出雪白的锅巴盐!”大英县卓筒井镇78岁的严昌武老人说这话时,面前只有一个大顺灶和三眼孤零零的卓筒井。就在不久前,卓筒井井盐汲制技艺刚刚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豪?叹息?还是担忧?种种情感夹杂在老人话语中。2014年6月17日,记者走近卓筒井这处濒临灭绝的稀世珍宝。 大英县卓筒井镇向东一公里处,经过已经破旧的大顺灶灶房,穿过几丛茂密的竹林,踏过一段被盐工们的脚板磨得异常光滑的老石阶,记者终于见到了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最后3个活标本。它们,屹立在几片包谷地的中间。
卓筒井始创于北宋年间,它的出现意味深长:不但表明了中国的井盐开采技术从第一阶段的大口径浅井采卤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小口径深井采卤,其核心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更为后来的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作了铺垫。因此,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卓筒井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而《中国井盐科技史》和《中国钻探技术史》则称其为“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
6月初,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卓筒井的井盐汲制技艺榜上有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卓筒井这一手工制盐活化石如今仅在卓筒井镇3村存有一个大顺灶和三眼井,而唯一掌握该整套技术的老人已年近八旬。
大顺灶是一个熬盐的灶房,曾经辉煌地“统辖”着18眼卓筒井,是当地卓筒井制盐灶房中的“龙头老大”。在1991年以前,这样的制盐灶房在大英还有9处,共有卓筒井41眼。但在1991年以后,其它的灶房及其卓筒井都被淘汰了,只留下大顺灶和三眼井作为保护对象。
守护着它们的,就是居住在旁边小屋里的严昌武老人。 年满78岁的严昌武老人,瘦却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他家在卓筒井镇8村,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上不起学,从14岁开始,就给舅公当学徒,干起了专门司职修井的“懒子”来。
据了解,懒子是有含义的,因为修井工做的事情越少,就说明井况越好,因此,灶房老板们巴不得修井工天天都能“偷懒”。但懒子做的事情,却是整个卓筒井制盐过程中最有技术难度的事情。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卓筒井的井眼漏水了,就必须要搞清楚是连接部位漏水还是竹筒漏水,如果是竹筒,那么又是多少丈深处漏水,然后才能对症施治。卓筒井井眼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其深度却可达千米以上。要搞清楚这些,完全靠工具和经验。所以“懒子”虽然可以“偷懒”,工钱却肯定是盐工当中最高的。严昌武告诉记者,他当年的工钱往往是一些工人的两倍。
在严昌武老人的住房隔壁,是卓筒井的工具房,修井工具有几十种,而这些还不是全部。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支石油钻井队在打油井时,把钻头掉到了井眼里,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方法也没能把钻头捞起来,最后还是来找大英当地的“懒子”,用卓筒井的打捞工具“大提须”,才把钻头打捞起来。
严昌武老人不但会修井,对制盐的整套工序也相当精通。他说:“我们那一代‘懒子’里面,我是年龄最小的,现在这一带基本上已经没有像我这样的了。有几个还能烧盐,也只会烧点花盐(盐质差、颜色参差不齐),能够烧出雪白的锅巴盐的只有我一个了。” 为了挽救卓筒井制盐工艺,2005年5月,大英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远赴河南,请正在女儿家养老的严昌武老人“出山”,希望他能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下来。
在克服了来自女儿、儿子方面的阻力后,当时已经77岁的严昌武老人毅然踏上回乡的路,独自住进了冷冷清清的小房子,与三眼熟悉的老井相伴。
与此同时,大英县文物管理所方面也为他安排了一个38岁的徒弟,希望这个徒弟能够把严昌武老人的本事学到手,让卓筒井的制盐工艺继续流传。
“徒弟现在能不能独立制盐了?”记者问严昌武老人,他摇摇头说,“我们以前学徒,都是几个月就出师了,然后就一个人管十几口井。不晓得他咋个就是不会。”
据严昌武介绍,这三口井每天都必须打卤水上来,要不然井下面就要垮塌,修起来就麻烦大了。但徒弟却时常不来。为了打卤水,严昌武只好去附近喊一个60多岁的大爷帮忙踩花车。
严昌武忧心忡忡:“我这个岁数说不清哪天就死了,学不学得会、传不传得下这个技术,真不好说。”老人还告诉记者,由于卓筒井周围没有修围墙保护,人们可以随便到卓筒井来。有的是来瞻仰的,但有的人来了,却往往对这最后的3个“活标本”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老人情急之下,养起了狗。因为在他心里,守护卓筒井,在他的有生之年,显得比什么都重要!
1998年6月,大英县卓筒井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凿井、吸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大体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点。它持续近千年,生产从未中断,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和钻井史具有极高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卓筒井仅存1灶3井1部筒车,濒临灭绝的危险。
大英县全力抢救卓筒井,在遗址周围栽植了以刺篱笆为主的绿色围墙,修复了仅存的1部筒车,建起了文物陈列室,晒棚、井架、灶房等设施也已修复,当地已专门就“卓筒井文物保护与开发”立项。该项目占地6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将全面恢复宋代“卓筒井”采卤制盐生产流程。
据了解,该项目不但致力于恢复“卓筒井”制盐的工艺流程,并且将制盐文化和盐疗保健、休闲观光紧密结合在一起,包括植物观光园、盐疗湖浴场、淡水湖浴场、盐神宝殿、大型陈列馆等多项设施。整个项目围绕“卓筒井”这一文化核心进行,将形成大英旅游又一个新亮点。
“如今,只有我还能烧出雪白的锅巴盐!”大英县卓筒井镇78岁的严昌武老人说这话时,面前只有一个大顺灶和三眼孤零零的卓筒井。就在不久前,卓筒井井盐汲制技艺刚刚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豪?叹息?还是担忧?种种情感夹杂在老人话语中。2014年6月17日,记者走近卓筒井这处濒临灭绝的稀世珍宝。 大英县卓筒井镇向东一公里处,经过已经破旧的大顺灶灶房,穿过几丛茂密的竹林,踏过一段被盐工们的脚板磨得异常光滑的老石阶,记者终于见到了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最后3个活标本。它们,屹立在几片包谷地的中间。
卓筒井始创于北宋年间,它的出现意味深长:不但表明了中国的井盐开采技术从第一阶段的大口径浅井采卤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小口径深井采卤,其核心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更为后来的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作了铺垫。因此,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卓筒井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而《中国井盐科技史》和《中国钻探技术史》则称其为“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
6月初,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卓筒井的井盐汲制技艺榜上有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卓筒井这一手工制盐活化石如今仅在卓筒井镇3村存有一个大顺灶和三眼井,而唯一掌握该整套技术的老人已年近八旬。
大顺灶是一个熬盐的灶房,曾经辉煌地“统辖”着18眼卓筒井,是当地卓筒井制盐灶房中的“龙头老大”。在1991年以前,这样的制盐灶房在大英还有9处,共有卓筒井41眼。但在1991年以后,其它的灶房及其卓筒井都被淘汰了,只留下大顺灶和三眼井作为保护对象。
守护着它们的,就是居住在旁边小屋里的严昌武老人。 年满78岁的严昌武老人,瘦却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他家在卓筒井镇8村,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上不起学,从14岁开始,就给舅公当学徒,干起了专门司职修井的“懒子”来。
据了解,懒子是有含义的,因为修井工做的事情越少,就说明井况越好,因此,灶房老板们巴不得修井工天天都能“偷懒”。但懒子做的事情,却是整个卓筒井制盐过程中最有技术难度的事情。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卓筒井的井眼漏水了,就必须要搞清楚是连接部位漏水还是竹筒漏水,如果是竹筒,那么又是多少丈深处漏水,然后才能对症施治。卓筒井井眼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其深度却可达千米以上。要搞清楚这些,完全靠工具和经验。所以“懒子”虽然可以“偷懒”,工钱却肯定是盐工当中最高的。严昌武告诉记者,他当年的工钱往往是一些工人的两倍。
在严昌武老人的住房隔壁,是卓筒井的工具房,修井工具有几十种,而这些还不是全部。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支石油钻井队在打油井时,把钻头掉到了井眼里,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方法也没能把钻头捞起来,最后还是来找大英当地的“懒子”,用卓筒井的打捞工具“大提须”,才把钻头打捞起来。
严昌武老人不但会修井,对制盐的整套工序也相当精通。他说:“我们那一代‘懒子’里面,我是年龄最小的,现在这一带基本上已经没有像我这样的了。有几个还能烧盐,也只会烧点花盐(盐质差、颜色参差不齐),能够烧出雪白的锅巴盐的只有我一个了。” 为了挽救卓筒井制盐工艺,2005年5月,大英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远赴河南,请正在女儿家养老的严昌武老人“出山”,希望他能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下来。
在克服了来自女儿、儿子方面的阻力后,当时已经77岁的严昌武老人毅然踏上回乡的路,独自住进了冷冷清清的小房子,与三眼熟悉的老井相伴。
与此同时,大英县文物管理所方面也为他安排了一个38岁的徒弟,希望这个徒弟能够把严昌武老人的本事学到手,让卓筒井的制盐工艺继续流传。
“徒弟现在能不能独立制盐了?”记者问严昌武老人,他摇摇头说,“我们以前学徒,都是几个月就出师了,然后就一个人管十几口井。不晓得他咋个就是不会。”
据严昌武介绍,这三口井每天都必须打卤水上来,要不然井下面就要垮塌,修起来就麻烦大了。但徒弟却时常不来。为了打卤水,严昌武只好去附近喊一个60多岁的大爷帮忙踩花车。
严昌武忧心忡忡:“我这个岁数说不清哪天就死了,学不学得会、传不传得下这个技术,真不好说。”老人还告诉记者,由于卓筒井周围没有修围墙保护,人们可以随便到卓筒井来。有的是来瞻仰的,但有的人来了,却往往对这最后的3个“活标本”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老人情急之下,养起了狗。因为在他心里,守护卓筒井,在他的有生之年,显得比什么都重要!
1998年6月,大英县卓筒井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凿井、吸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大体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点。它持续近千年,生产从未中断,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和钻井史具有极高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卓筒井仅存1灶3井1部筒车,濒临灭绝的危险。
大英县全力抢救卓筒井,在遗址周围栽植了以刺篱笆为主的绿色围墙,修复了仅存的1部筒车,建起了文物陈列室,晒棚、井架、灶房等设施也已修复,当地已专门就“卓筒井文物保护与开发”立项。该项目占地6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将全面恢复宋代“卓筒井”采卤制盐生产流程。
据了解,该项目不但致力于恢复“卓筒井”制盐的工艺流程,并且将制盐文化和盐疗保健、休闲观光紧密结合在一起,包括植物观光园、盐疗湖浴场、淡水湖浴场、盐神宝殿、大型陈列馆等多项设施。整个项目围绕“卓筒井”这一文化核心进行,将形成大英旅游又一个新亮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
阴历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