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态式美术教育课堂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17:26
- 提问者网友:战魂
- 2021-02-08 18:12
如何构建生态式美术教育课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2-08 19:50
建构式生态课堂正处于积极的实践中,在这种模式下,课堂不仅仅是只是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的背景、环境和资源,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形态的呈现、展开和变化,这个过程就是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间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的美术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2012年我省的初中美术教材又一次更新了,其中的知识量也增加了很多,而且更加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而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本有的美育作用,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德育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有意或无意间进行德育的渗透,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 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与方法
美术课中的审美情趣,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创作者。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个人也有一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1.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我们的新教材每册第一课与最后一课均设置为欣赏评述课,这样的课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美术作品,以及其他的课都会有很多的名作。这些作品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所以,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感受这些作品为我们带来的形式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流畅美,感知色彩的绚丽美,体验结构的韵律美。
2.感受美术作品的造型美
设计应用也是初中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然设计应用的课程内容也很丰富,包括各种手工以及雕塑等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物品造型美,更进一步地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加强民族传统意识教育以及尊重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对于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与风俗习惯的认知与认同越来越低下。美术教育就有必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势中,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强化本土和本民族文化的部分,加大力度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审美意识,以及加强他们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这些教育:
1.利用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美术的悠久历史。
我们的课程中有很多的课程涉及到我们的传统美术项目,例如不同形式的中国画、雕塑、泥人,还有戏曲面具以及民族传统服装等等。传统的中国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它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质、情感和文化特性。所以加强青少年对这些文化载体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能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和意境,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
2.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
我国的传统美术种类众多,在我们的课程中有大量的体现。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放飞希望》,这节课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 才之外,还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欣赏大量的图片,并且把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风筝的起源、南北风筝的风格、绘制工艺等逐一渗透到课程的内容中,力求让学生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的了解赏析,对风筝的制作实践,使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民俗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的目的。
3.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精神,每件美术作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心影。我国民族美术在世界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让他们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我国民族美术的特征、多样性以及其伟大成就队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在这种情境下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践来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坚定民族审美信心。
三、 自然地的培养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
建构式生态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这就要求学生有高的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
团体协作是指个人或者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互相联合,并协调性地完成理想或者任务。它不到能够促进个体或者群体有更好的合作效果,而且是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的基础。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它所产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活动,分组学习、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美术作品为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创造有利的条件。
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的培养,依赖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形成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讨论与交流
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绘画内容、制作方法与材料等等多元化的问题,如果仅仅靠老师教,既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逐渐构建过程与方法的知识。
2.合作创作
很多的作业一个人无法完成,但是如果通过小组协作的话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合作创作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中也设置很多了大型的作业,需要学生团体协作来完成。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奇妙的“墙”》,以及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盛世汴梁》。让学生参与其中局部的表现,降低制作和绘画的难度,合作展示,提升集体意识。这样的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竞争的乐趣,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四、 灵活地渗透环保意识并积极行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环保已成为当今的一大主题。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解决环境问题就是维护和创造人类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来进行环保教育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借用美术教育这个平台,在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真正为学生成长打好一定基础,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初中的美术课有很多的设计应用课,我们会要求学生带各种各样的手工制作材料到教室来完成当堂课的作业。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他们往往只是重视了美术活动,而忽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所以,我们会发现,作业完成的同时教室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地上纸屑乱飞,颜料滴的到处都是,课桌上也到处都是垃圾。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所以,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两个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
1.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整洁
在我的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前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这样当老师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也会心情舒畅。其次,我要求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方便袋,在课堂上产生垃圾就可以及时放进方便袋里,这样就不会把课堂搞的一团糟。当然这些习惯也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养成的,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强调这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就把这习惯养成了,从而使得教室也干净卫生多了。
2.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把生活中的垃圾变废为宝
新课标指出,设计应用课程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和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个角落,经常会囤积一些废旧物品,这些东西如同鸡肋,没有很大的价值,扔掉又觉得可惜。然而,恰恰是这些在我们身边极普通、司空见惯了的东西,当我们从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利用它们时,它们不同的材质、多种多样的造型、丰富的颜色、有趣的纹理等往往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成学生创作的好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所能找到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有的可以直接在商店买到,有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而我提倡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及废旧材料的利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装点生活》,这一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验装饰图案对丰富和美化生活的作用与意义,时间如何借助装饰艺术去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象。所以,在这一课的作业设计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将自己以前的一些帆布鞋、旧T恤甚至其他已经不穿了的衣服带来学校。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盒材料,将这些衣物上面画上了很多的漂亮图案。这一举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纷纷把家里很多已经不穿了衣物带到学校,画上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卡通,甚至配上了文字。完成这些作品以后,他们又非常开心地穿上了这些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衣物。这样让孩子们已经不爱穿的衣物又从新发挥了光和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废物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个性化的选材和表现手法会让美术课堂妙趣横生,促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动手,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美术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与德育结合,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学生既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一、 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与方法
美术课中的审美情趣,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创作者。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个人也有一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1.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我们的新教材每册第一课与最后一课均设置为欣赏评述课,这样的课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美术作品,以及其他的课都会有很多的名作。这些作品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所以,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感受这些作品为我们带来的形式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流畅美,感知色彩的绚丽美,体验结构的韵律美。
2.感受美术作品的造型美
设计应用也是初中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然设计应用的课程内容也很丰富,包括各种手工以及雕塑等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物品造型美,更进一步地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加强民族传统意识教育以及尊重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对于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与风俗习惯的认知与认同越来越低下。美术教育就有必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势中,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强化本土和本民族文化的部分,加大力度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审美意识,以及加强他们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这些教育:
1.利用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美术的悠久历史。
我们的课程中有很多的课程涉及到我们的传统美术项目,例如不同形式的中国画、雕塑、泥人,还有戏曲面具以及民族传统服装等等。传统的中国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它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质、情感和文化特性。所以加强青少年对这些文化载体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能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和意境,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
2.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
我国的传统美术种类众多,在我们的课程中有大量的体现。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放飞希望》,这节课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 才之外,还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欣赏大量的图片,并且把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风筝的起源、南北风筝的风格、绘制工艺等逐一渗透到课程的内容中,力求让学生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的了解赏析,对风筝的制作实践,使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民俗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的目的。
3.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精神,每件美术作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心影。我国民族美术在世界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让他们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我国民族美术的特征、多样性以及其伟大成就队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在这种情境下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践来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坚定民族审美信心。
三、 自然地的培养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
建构式生态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这就要求学生有高的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
团体协作是指个人或者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互相联合,并协调性地完成理想或者任务。它不到能够促进个体或者群体有更好的合作效果,而且是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的基础。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它所产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活动,分组学习、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美术作品为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创造有利的条件。
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的培养,依赖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形成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讨论与交流
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绘画内容、制作方法与材料等等多元化的问题,如果仅仅靠老师教,既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逐渐构建过程与方法的知识。
2.合作创作
很多的作业一个人无法完成,但是如果通过小组协作的话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合作创作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团体协作意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中也设置很多了大型的作业,需要学生团体协作来完成。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奇妙的“墙”》,以及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盛世汴梁》。让学生参与其中局部的表现,降低制作和绘画的难度,合作展示,提升集体意识。这样的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竞争的乐趣,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四、 灵活地渗透环保意识并积极行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环保已成为当今的一大主题。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解决环境问题就是维护和创造人类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来进行环保教育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借用美术教育这个平台,在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真正为学生成长打好一定基础,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初中的美术课有很多的设计应用课,我们会要求学生带各种各样的手工制作材料到教室来完成当堂课的作业。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他们往往只是重视了美术活动,而忽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所以,我们会发现,作业完成的同时教室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地上纸屑乱飞,颜料滴的到处都是,课桌上也到处都是垃圾。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所以,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两个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
1.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整洁
在我的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前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这样当老师走进教室上课的时候也会心情舒畅。其次,我要求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方便袋,在课堂上产生垃圾就可以及时放进方便袋里,这样就不会把课堂搞的一团糟。当然这些习惯也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养成的,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强调这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就把这习惯养成了,从而使得教室也干净卫生多了。
2.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把生活中的垃圾变废为宝
新课标指出,设计应用课程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和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个角落,经常会囤积一些废旧物品,这些东西如同鸡肋,没有很大的价值,扔掉又觉得可惜。然而,恰恰是这些在我们身边极普通、司空见惯了的东西,当我们从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利用它们时,它们不同的材质、多种多样的造型、丰富的颜色、有趣的纹理等往往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成学生创作的好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所能找到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有的可以直接在商店买到,有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而我提倡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及废旧材料的利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装点生活》,这一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验装饰图案对丰富和美化生活的作用与意义,时间如何借助装饰艺术去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象。所以,在这一课的作业设计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将自己以前的一些帆布鞋、旧T恤甚至其他已经不穿了的衣服带来学校。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盒材料,将这些衣物上面画上了很多的漂亮图案。这一举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纷纷把家里很多已经不穿了衣物带到学校,画上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卡通,甚至配上了文字。完成这些作品以后,他们又非常开心地穿上了这些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衣物。这样让孩子们已经不爱穿的衣物又从新发挥了光和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废物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个性化的选材和表现手法会让美术课堂妙趣横生,促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动手,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美术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与德育结合,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学生既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2-08 21:26
上写生课,最好能够到风景区去写生;你的要求一切如意了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