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7 03:54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幸而死里逃生,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佛教。但与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请结合苏轼的诗词,说说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要详细的,做作业要用,谢啦!
最佳答案
苏轼入佛之后就有一种平静心态,从而在他的词中必有体现。他在东坡上盖了一间茅屋,自名为“雪堂”,真正过起了农耕归隐的生活。苏轼归隐情结和他的人生观念,在黄州时期都达到了圆通的境界。完成这一转变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而这种大苦大难之后的大彻大悟,使他的思想境界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同时也带动了文学创作的飞跃。他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等一系列绝世佳作,正是这一阵痛与彻悟的果实。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著名的那一首《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的意思是:他与几个朋友在田间行走,忽然风吹雨打。那几个人都打起伞或雨衣,而苏轼却任凭风吹雨打,继续吟啸前行。一会儿雨过天晴,山头又见斜阳,风也没了,雨也停了。更深层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界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信佛参禅后的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理念。同时也展现了他信佛习禅后的那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层递进的观念和境界。在这首词里,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旷达形象:一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三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都是他最得意的豪放旷达行为,自然也是他最理想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他把这些自己到黄州后的思想变化浓缩在半阕词里,是要塑造一个归隐者的旷达形象。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乐两忘的胸怀。这首词的高妙处就在于并没有接着写出自己因春风斜照而得到温暖,而是笔锋一转,宕出这意外的、极富人生哲理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就是说,回首来路,所有的风雨或晴朗,都算不了什么!与自己也没有任何阻碍,他已经把万事万物看透了。如此平静乐观的心境,即是历经风雨中后的领悟,也是他以后追求的目标和人生境界。所以正确理解这三句词,是鉴赏这首作品的关键。所谓“向来萧瑟处”,指自已刚刚经历之处——既包括风雨袭打过的林间小路,也包括铺满夕阳的田间阡陌,同时是暗指刚刚经历的乌台诗案;所谓“归去”,是指上文所说的“风雨”、“微冷”和“斜照”,亦即令人所忧所喜的一切外在条件都不复存在了,包括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以及宦海沉浮,早已置之度外;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只有“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好象刚才什么都没发生。换言之,即使发生过,但对我来说也无所谓,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这就比按常规思路写如何不把风雨放在心里,如何在风雨后因遇到温暖而感到欣慰要深刻得多、旷达得多。因为那样写等于承认风雨终究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即等于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素,那么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已的胸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谈。当然也包括政治上的风雨。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明着是写大自然的风雨,实际上是写刚刚经历的政治灾难。这样他就在精神世界上升华到了另一层崭新的高度——把一切都看成空无,看成无差别,这真可谓大彻大悟!
苏轼在黄州完成了从一个俗人到超人的转变,从风风雨雨到无风雨无晴朗的转变。政治上得与失、成与败、升与降都是无所谓的。这就使他心理更加平衡,后来的任何风雨也无奈他何。这一转变,标志着他的禅境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已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注6)也正是苏东坡有这样的人格特点,他的词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其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
苏轼一生坎坷曲折,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得意时名满京城,士林仰望;失意时迁贬陋邦,陷狱几死。想当初他和弟苏辙初入汴梁,“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这是何等豪气干云! 但命运赋予他才气,却不赋予他运气。在“来往如梭” 的仕宦生涯中,他“致君尧舜”的理想志意根本没有机会得以施展。荣辱、得失、穷达、祸福长时间交替更迭,反差之明显,刺激之强烈,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苏轼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对宇宙人生进行反思,从而体悟到个体生命之虚幻与无常。为寻求精神上之解脱与平衡,苏轼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佛教。如其作于熙宁六年之《瑞鹧鸪•寒食未明》即曾云:“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佛教义理为他提供了慰解苦难之妙理,他在诗中曾多次表达其发自内心的体验,如《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之二云“聚散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 ,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云“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巾” , 《次韵腾大夫三首•雪浪石》云“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云“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等等。这样的人生思索,在苏词中即表现为他常常写到“人生如梦”的慨叹。如:“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 长庚配月独凄凉。”
“梦”本是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自文人填词以来,即不断有词人歌咏,比如温庭筠《菩萨蛮》云:“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冯延巳《鹊踏枝》云:“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李王景《摊破浣溪沙》云: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煜《望江南》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欧阳修《玉楼春》云:“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尽。”) 直至晏几道,真可谓将“梦”写到极致,其词中竟有九十余次言及“梦”。但综观前代词人所写的这些“梦”,其主题却较为相近,同属一类情感范畴。一般多被用来抒写对繁华消歇、盛时难再现的失落、怀念、惆怅,或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某种事物的憧憬和向往等情感。与前代词人这些作品相比,苏轼所写之“梦” 更体现出其人生思索的深度。它们共同具有如下新的特征:首先,它们都对时间而言:或“三年”,或“五年”,或整个人生“万事”。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甚至包含个体生命在内的时间本身也是虚幻的。白居易《自咏》曾说:“百年随手过, 万事转头空” ,苏轼则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西江月》) ,意谓不仅将来看现在是梦, 现存的一切本来就是梦幻。这样的“梦”就更具有了否定一切存在的意味。其次,它们都具有消弭荣辱得失的倾向。既然连存在尚且都是虚幻的,又何必为有形世界的一得一失而劳神伤心呢。

苏轼与他的死对头伟大改革家王安石因法生冤,以佛结义.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江宁,苏轼和吕惠卿成了他参禅诵佛的同道.
元丰七年(1084)苏轼因诗讥时政,由黄州贬汝州,苏顺路访王,论诗谈佛<西清诗话>载:元丰间,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间亦惧味禅悦.公叹息语人日:"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淇县鹤壁阿祥面馆地址是什么,有没有知道的
恐龙能生存在21世纪么?
在QQ农场上、偷菜的最好时机,是什么时候?
国泰君安的性质 是国有还是私企??在线
人的影子为什么没有眼睛和鼻子呢?
山城区鹤壁小牛顿幼儿园哪位知道具体地址啊
舟曲泥石流礼县有影响吗
帮算下,谢谢·····
北京西城区自考办电话是多少
谁给我个稳定的刷雷脚本啊?
伏尔泰为什麽会对孔子的学说如此感叹,并称之
武昌区武汉杨氏中医按摩地址在哪里啊
金鹏A7892下载什么格式的电子书能用啊?
DNFGBL和守护着的称号怎么拿?
答对你是智者初一数学题
推荐资讯
淘宝上哪里买双色球
请问南平市区哪有单身公寓出租
诺基亚手机的应用软件无法打开!
浠水县黄冈金冠蛋糕地址在什么地方,想今天过
广播电台中有哪些台可以听故事?什么时间?
淅川县南阳无水南瓜蛋糕我想知道这个在什么地
兵器达人,豪取明星装备活动 奖励发放错误
英文Nemo此人名如何译
外国人在日本考高中
谁对地下城爆好装备有好的经验和建议?
为什么我的空间主页老自己乱啊 导航乱跑 模块
三星手机i8910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