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如何拥有良好的心态?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11:21
- 提问者网友:蓝琪梦莎
- 2021-02-17 23:46
教师师如何拥有良好的心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2-18 00:14
首先,还原学生的孩子状态,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发展程度,而不是以自己的想象和期望来筛选学生,将学生中的一部分淘汰。
这话听起来非常奇怪,但是这种情况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带教一轮学生结束,从高年级翻下来接新的低段学生的时候。大概诸如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之类的话听起来一点也不会陌生吧?这类的话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筛选淘汰。虽然学生还是你的学生,你不可能在现实层面将他们淘汰,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已经被筛选掉了。而之所以会被筛选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符合你心目中所期望的学生的标准。试想一下,有这样的筛选的心理的老师能够包容接纳他的学生吗?这里我所说的筛选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工作,它几乎不被教师本人意识到,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它的出现才会堂皇而有力量,因此破坏性也就会越大。为了避免这种无意识的破坏力起作用,教师必须清晰自己接班的学生的年龄及其相应的身心发展阶段,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接的学生是几岁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和我刚刚脱手的那些大孩子是不同的,我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告诉他们怎么做。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些不同,你的包容接纳的程度自然就会好一点。
第二,允许学生犯错误。
不犯错误的孩子不是人,是神。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神,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当然我不是在说纵容错误,我想这一点是不必要讨论的,而之所以会反驳我的说法的教师,也就是那些不能允许孩子犯错误的老师。其实那些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的老师通常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通常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在我们的教育文化理念中,严格要求是一个非常正向的评价,在若干年以前还可以听到家长对老师说你尽管严一点好了,打也不要紧的。这种表达一般是在传递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绝对信任的信息,也反映了教育价值的导向。虽然这些年来,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也因为对人的理解的改变,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正确还是教育的价值导向,标准的意义还是非常突出的。探索性的导向还是比较欠缺的。
如果,教师可以定位于探索性的教育导向,那么对孩子的错误就将会有更好的包容性,这样在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上也将会是有更大的空间。当然,教师不必把自己整成神,那样很累,也就不会有太好的心理空间去放下学生的错误了。原谅自己,也原谅学生。
另外,我们的认知告诉我们,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这就是强化的功能。不断地提起错误也是一种强化,叫负强化,问题就这样被固定了。
第三,允许学生比自己强。
传统的文化和观念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教师的定位是先行者,是在知识品德行为等方面都可以给学生指导和引领的,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文化对教师的定位。但是,如果作为个体的教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身份角色并且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水平和才智的话,这就是一个神话了。期望和现实是有区别的,而且这区别因为不同的个体有着天壤之别,看不到这些,而以神话为真实,那么就绝对不会允许学生的发展有他们自己的轨迹,不会允许学生可以有比自己更优越的表现,教师隐在的竞争意识被挑战后导致的不安就会干扰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干扰所呈现出来的教育行为虽然是因为内在的竞争张力所致,但是出来的面目都是 有道理的,不过这种教育行为给教育对象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通常却不是理想的优质的。在这一点上,就个体而言是很难被证明的,因为人不可能重新来一遍,但从整个民族素质的倾向性的发展我们可以反推回来:没有突破创新的心理状态和年幼时被强化固定的服从意识有很密切的关系,就像玻璃罩中的跳蚤的试验所表明的那样,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反应模式,即便打开了玻璃罩,跳蚤也再不会跳得更高了。能力就是这样被限制的。人也一样。一旦习惯了听话服从比老师差一点,那么也就习惯了跟在后面。而且更糟糕的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人成人以后通常也会用他们在幼年时学会的不让孩子超过成人的观念复制到自己教育孩子的身上去,他们的孩子也将进入这个不允许超越的循环怪圈里去。这似乎让我们看到民族力量发展的萎缩性的灰色前途。这不应该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目标。
允许学生比自己强,作为老师要克服的是面子意识。在中国这个面子观念极强的文化环境里,要克服面子需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学生的比我强会威胁到老师的面子。是因为老师将学生的强弱与老师的弱强作了一个线性因果的链接,从而使二者对立起来了。破除的办法就是你要明白,学生和你之间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并且,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学生的成功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成效。所以对你的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吧,那是你参与创造的作品呢!
第四,训练自己的耐受力。
好老师是不容易做的。面对需要反复告知解释和规范的年幼的孩子来说,耐受力是一个好老师的试金石。耐受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对自我情绪的体察觉知和调整上。及时地感知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恐惧、烦躁、抑郁等等,将自己觉知到的糟糕情绪打包,脱离与学生相连接的问题或者暂时离开,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和学生的互动分离,避免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感染。虽然说在教育中严厉和惩罚也是需要的,但是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是必需的才可以做,而不是为了教师自己情绪的宣泄。换句话说,也就是,严厉和惩罚作为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功能性的,只有教师在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教育行为才会起作用。而不是盲目的相反。用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骂学生不要使自己真生气。这里的真生气就是指将自己的负性情绪带入了与学生的互动中,那样教育的效果不仅将大打折扣,甚至是起了负面的作用。
耐受力的训练还表现在教师恰当的认输。这一点和前面说的有点相似,教师要知道退步,要学会妥协,要能够示弱。
第五,不要把你的学生作为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它遵循人际互动的一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过大的人际空间和过小的人际空间都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的表现。从我国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来看,孩子们在家庭中的人际空间一般来说的比较狭窄的,也就是说,6+1的结构已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被挤占了不少。另一种比较特别的情况是,放在别人那里寄养的方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过于疏离。这二者,对于过于紧密的关注都会逃离,他们都会将这种密切的关注视为他们的灾难,而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过分的情感和精力的投注和聚焦,尤其是将学生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时,教师投注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关心而是施虐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让别人观察你一会儿,然后描述你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不多时你就会很烦躁,并且会产生恐惧感,尤其是对细节的描述被放大和反复的时候。人性都一样,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下面。有时,过度的能量投注将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离开工作的心理空间,而不是上班是学生回家还是在谈学生的事情,过高的张力将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将这种张力释放在学生身上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达到自己的个体内在的隐秘的和谐。而这种情况下,学生将受到损害,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受到损害。教师也会表现出狭隘和有违师德的一些行为。避免因为敬业出现职业失误的一个好的办法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有学生和教书以外的爱好可以去投入。
总之,一个良好的教育者的心态是开放的,包容的,关怀的,是教师这种职业的职业精神内涵所在。
这话听起来非常奇怪,但是这种情况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带教一轮学生结束,从高年级翻下来接新的低段学生的时候。大概诸如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之类的话听起来一点也不会陌生吧?这类的话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筛选淘汰。虽然学生还是你的学生,你不可能在现实层面将他们淘汰,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已经被筛选掉了。而之所以会被筛选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符合你心目中所期望的学生的标准。试想一下,有这样的筛选的心理的老师能够包容接纳他的学生吗?这里我所说的筛选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工作,它几乎不被教师本人意识到,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它的出现才会堂皇而有力量,因此破坏性也就会越大。为了避免这种无意识的破坏力起作用,教师必须清晰自己接班的学生的年龄及其相应的身心发展阶段,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接的学生是几岁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和我刚刚脱手的那些大孩子是不同的,我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告诉他们怎么做。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些不同,你的包容接纳的程度自然就会好一点。
第二,允许学生犯错误。
不犯错误的孩子不是人,是神。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神,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当然我不是在说纵容错误,我想这一点是不必要讨论的,而之所以会反驳我的说法的教师,也就是那些不能允许孩子犯错误的老师。其实那些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的老师通常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通常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在我们的教育文化理念中,严格要求是一个非常正向的评价,在若干年以前还可以听到家长对老师说你尽管严一点好了,打也不要紧的。这种表达一般是在传递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绝对信任的信息,也反映了教育价值的导向。虽然这些年来,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也因为对人的理解的改变,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正确还是教育的价值导向,标准的意义还是非常突出的。探索性的导向还是比较欠缺的。
如果,教师可以定位于探索性的教育导向,那么对孩子的错误就将会有更好的包容性,这样在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上也将会是有更大的空间。当然,教师不必把自己整成神,那样很累,也就不会有太好的心理空间去放下学生的错误了。原谅自己,也原谅学生。
另外,我们的认知告诉我们,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这就是强化的功能。不断地提起错误也是一种强化,叫负强化,问题就这样被固定了。
第三,允许学生比自己强。
传统的文化和观念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教师的定位是先行者,是在知识品德行为等方面都可以给学生指导和引领的,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文化对教师的定位。但是,如果作为个体的教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身份角色并且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水平和才智的话,这就是一个神话了。期望和现实是有区别的,而且这区别因为不同的个体有着天壤之别,看不到这些,而以神话为真实,那么就绝对不会允许学生的发展有他们自己的轨迹,不会允许学生可以有比自己更优越的表现,教师隐在的竞争意识被挑战后导致的不安就会干扰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干扰所呈现出来的教育行为虽然是因为内在的竞争张力所致,但是出来的面目都是 有道理的,不过这种教育行为给教育对象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通常却不是理想的优质的。在这一点上,就个体而言是很难被证明的,因为人不可能重新来一遍,但从整个民族素质的倾向性的发展我们可以反推回来:没有突破创新的心理状态和年幼时被强化固定的服从意识有很密切的关系,就像玻璃罩中的跳蚤的试验所表明的那样,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反应模式,即便打开了玻璃罩,跳蚤也再不会跳得更高了。能力就是这样被限制的。人也一样。一旦习惯了听话服从比老师差一点,那么也就习惯了跟在后面。而且更糟糕的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人成人以后通常也会用他们在幼年时学会的不让孩子超过成人的观念复制到自己教育孩子的身上去,他们的孩子也将进入这个不允许超越的循环怪圈里去。这似乎让我们看到民族力量发展的萎缩性的灰色前途。这不应该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目标。
允许学生比自己强,作为老师要克服的是面子意识。在中国这个面子观念极强的文化环境里,要克服面子需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学生的比我强会威胁到老师的面子。是因为老师将学生的强弱与老师的弱强作了一个线性因果的链接,从而使二者对立起来了。破除的办法就是你要明白,学生和你之间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并且,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学生的成功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成效。所以对你的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吧,那是你参与创造的作品呢!
第四,训练自己的耐受力。
好老师是不容易做的。面对需要反复告知解释和规范的年幼的孩子来说,耐受力是一个好老师的试金石。耐受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对自我情绪的体察觉知和调整上。及时地感知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恐惧、烦躁、抑郁等等,将自己觉知到的糟糕情绪打包,脱离与学生相连接的问题或者暂时离开,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和学生的互动分离,避免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感染。虽然说在教育中严厉和惩罚也是需要的,但是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是必需的才可以做,而不是为了教师自己情绪的宣泄。换句话说,也就是,严厉和惩罚作为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功能性的,只有教师在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教育行为才会起作用。而不是盲目的相反。用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骂学生不要使自己真生气。这里的真生气就是指将自己的负性情绪带入了与学生的互动中,那样教育的效果不仅将大打折扣,甚至是起了负面的作用。
耐受力的训练还表现在教师恰当的认输。这一点和前面说的有点相似,教师要知道退步,要学会妥协,要能够示弱。
第五,不要把你的学生作为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它遵循人际互动的一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过大的人际空间和过小的人际空间都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的表现。从我国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来看,孩子们在家庭中的人际空间一般来说的比较狭窄的,也就是说,6+1的结构已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被挤占了不少。另一种比较特别的情况是,放在别人那里寄养的方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过于疏离。这二者,对于过于紧密的关注都会逃离,他们都会将这种密切的关注视为他们的灾难,而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过分的情感和精力的投注和聚焦,尤其是将学生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时,教师投注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关心而是施虐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让别人观察你一会儿,然后描述你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不多时你就会很烦躁,并且会产生恐惧感,尤其是对细节的描述被放大和反复的时候。人性都一样,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下面。有时,过度的能量投注将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离开工作的心理空间,而不是上班是学生回家还是在谈学生的事情,过高的张力将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将这种张力释放在学生身上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达到自己的个体内在的隐秘的和谐。而这种情况下,学生将受到损害,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受到损害。教师也会表现出狭隘和有违师德的一些行为。避免因为敬业出现职业失误的一个好的办法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有学生和教书以外的爱好可以去投入。
总之,一个良好的教育者的心态是开放的,包容的,关怀的,是教师这种职业的职业精神内涵所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2-18 01:43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