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豪壮经典诗词,是不是有个裂变哥,关于爱情的,大家给个链接呗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9 18:09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6-08 21:01
古代豪壮经典诗词,是不是有个裂变哥,关于爱情的,大家给个链接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6-08 22:25
知青文学经历多次审美意识的嬗变,对知青生活的书写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关于知青的历史,经过大量文艺作品的书写,历史真实在受众视野中逐渐敞开;但另一方面,知青叙事的模式化与知青体形象的概念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们对历史的想象。韩东说:“我们的文艺在不知不觉中已构造了关于知青生活的诸多概念。”而这些抽象“概念”在文艺作品中是如何形成的,又在多大程度上能概括出差异性极大的知青情感经验?由此,韩东深表忧虑:“不是知青的历史不够深刻,而是我们的文艺作品浮于表面。不是知青生活不够复杂、沉痛,而是我们的文艺过于简单、天真了。”正是因为过去关于知青的叙事太过于简单化、表面化,那些“个人”的记忆在大众的接受与认识中逐渐流失。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些被意识形态所拒绝、被主流文艺思潮所淹没的个人记忆,在文学叙事对历史的再度建构中有待浮出地表。韩东的长篇新作《知青变形记》(《花城》年第1期)试图通过对这段历史的重构,实现他让“文学提供给后人的想象更复杂多义一些,更深沉辽阔一些”的审美理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异质性因素的存在。韩东的小说没有梁晓声作品中无比豪壮的与昂扬悲壮的英雄主义献身精神,没有张承志小说中那草原游牧生活的浪漫诗情,也没有铺展出史铁生那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风俗画面。韩东有意远离了对历史的正面叙述,他没有着意去叙写物质生存的贫乏,而是把以往知青叙事中关于历史的文学想象搁置一边,在个人记忆的召唤下,实现了一种极富“现象学”意味的“还原”历史的叙事意愿。通过这种无限接近历史现场的“还原”,韩东试图在历史结合点与处的间隙中揭示一种文化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根植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识中。作者把人性放在城乡文化视阈中考察,通过人物关系的精巧设计和简洁清淡的叙述,使人性的昏暗与生命的荒谬本质在文本中获得举重若轻的呈现。韩东这部触及知青下放史的小说,叙事空间依然是在城与乡村之间展开,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节奏:一辆古老的牛车载着三五个知青,一摇三晃地行进在小阳河堤上。在舒缓的叙述中,展开的是一段生命裂变历程中的爱情变奏曲:爱情在权力的逼迫下被偷换,此后又在人格的中彻底变形。而这其中彰显的人性、命运的悖论,在叙事中被置于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共生性的历史语境里。以此为背景,韩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无荒谬感与传奇性的故事,这种荒谬感和传奇性来自作家对个体记忆的唤醒,来自对历史的回访与诗性的想象。在韩东看来,历史是“合力”的结果。这种历史观使他认识到知青的生存史并不仅仅是受难史、奋斗史,而是搀杂着多重矛盾,纠结着种种复杂性。小说对运动中存在的几股力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这种复杂历史经验的揭示,不仅激活了历史事件在叙述中的现场感,也使作品对知青生存本相及其命运的揭示有了深厚的历史根基。由于以福爷爷为代表的乡村宗族势力的存在,罗晓飞与邵娜的爱情曾一度受到了庇护。但一旦家族的利益遭遇危机,福爷爷又暗中撮合了罗晓飞与寡妇继芳的火速“交配”,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罗晓飞与邵娜的爱情灰飞烟灭。从人物关系的构造来看,这部小说延续了韩东小说叙事的某种艺术特质。在小说的整体构思中,韩东着迷于人物关系的审美构造,戏剧化地表达他对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生存本相的思考。小说通过人物关系的审美构造,复现了那个年代特定的历史现场,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冲突性。“知识青年”在以往的知青叙事中常常是以低姿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但这部小说中知青老于的出现颠覆了我们对非个人化的知青体形象的既有认识。他代表了乡村众多势力中的一极,成为知......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