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是什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04:58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03-22 01:56
竹简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3-22 02:23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竹书纪年》
中国战国时魏国史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281) ,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 (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人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40字。《竹书纪年》凡13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晋中书监荀勖认为今王是 魏 襄王 ,古墓即魏 襄王之墓。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晋惠帝时秘书丞卫恒又从事考正。因此,《竹书纪年》当时有初释本和考正本两种,也可称为荀和本和卫束本。一般通行荀和本。《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
竹简渊源: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拓展生活,共享闲适与激越! 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竹简、木椟和锦帛
当人类社会出现文字的同时,书籍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书籍形式和现代的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书籍的概念,即将人们的经验和事件用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于一定的物体上,以便于保存、传播,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书籍了。另外,在树叶和树皮上也可以刻写文字。《旧唐书》上就记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叶经。另外,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称为一种早期的书籍。
除了甲骨、青铜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记载文字的材料还很多,如陶器、砖瓦、兽皮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放射过灿烂的光辉。然而,更接近于今天书籍形式的,是从竹简开始继而出现了书写于织物上的缣帛。
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书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册"字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册"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木牍图片
牍是与简策同时使用的记载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制成,所以称为"木牍"。它和竹简不同的是,竹简的一片虽只写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绳子系联起来,可容纳较长的文章,而木牍则是以一片为单位,在一片牍上记载较少的文字。木牍的一片也称为"方",一般较长的文章用策来书写,而较短的文章则书写于牍上。木牍的长度一般为一尺左右,所以也称为"尺牍"。在一片木牍上,可书写一百多字,也可以两面书写。
以竹简为主要形式的书籍的黄金时代,是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各种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术著作层出不穷。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整理、编定了一批古代的著作,这就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赐》、《书》、《诗》、《仪礼》、《春秋》五经。这些早期的书籍,当时就是以竹简的形式出现的。孔子所开创的教育活动,更打破了极少数人垄断文化知识的现象,出现了"士"的知识阶层,这反过来又促使了更多著作的出现。
写在锦帛上的书
所谓帛书,就是将文字、图象写绘于丝织品上的一种书籍形式。在纸张未发明前,帛书是和竹简同时使用的一种书籍形式。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是竹简和帛书并提,说明帛在当时已是一种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
帛书
在春秋战国时代,上层社会也普遍用缣帛作为书写著作或公文的材料。在纸纸发明以前的几百年历史中,帛书曾是书籍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曾发现原始的丝织品和石器、陶器制成的纺轮。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丝、蚕、帛、桑等字。安阳殷墟中也发现过丝帛的残迹。研究证明,当时的丝织技术已很进步。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古代的丝织技术已有很久的历史,它除了主要用作上层社会的衣料外,也是书写的理想材料。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如竹简使用的普遍。
大约在秦至西汉间,是帛书使用最多的时期。由于丝织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缣帛,用于各种重要典籍、文书、信件的书写。丝织品虽是当时最轻便的书写材料,但其价格还起很昂贵的,除了上层社会以外,普通人是难以使用的。
在帛书的出土中,最有名的是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的发现。这次出土的帛书有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用黑墨书写于丝织品上,字体有小篆和隶书。
在简策和帛书应用的时代,"篇"是竹简的单位,而"卷"则是帛书的单位。参考资料: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竹书纪年》
中国战国时魏国史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281) ,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 (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人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40字。《竹书纪年》凡13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晋中书监荀勖认为今王是 魏 襄王 ,古墓即魏 襄王之墓。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晋惠帝时秘书丞卫恒又从事考正。因此,《竹书纪年》当时有初释本和考正本两种,也可称为荀和本和卫束本。一般通行荀和本。《竹书纪年》有不少地方与传统记载大异,比较接近史实,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符合。《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
竹简渊源: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拓展生活,共享闲适与激越! 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竹简、木椟和锦帛
当人类社会出现文字的同时,书籍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书籍形式和现代的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书籍的概念,即将人们的经验和事件用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于一定的物体上,以便于保存、传播,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书籍了。另外,在树叶和树皮上也可以刻写文字。《旧唐书》上就记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叶经。另外,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称为一种早期的书籍。
除了甲骨、青铜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记载文字的材料还很多,如陶器、砖瓦、兽皮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放射过灿烂的光辉。然而,更接近于今天书籍形式的,是从竹简开始继而出现了书写于织物上的缣帛。
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书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册"字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册"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木牍图片
牍是与简策同时使用的记载文字的形式,它多用木片制成,所以称为"木牍"。它和竹简不同的是,竹简的一片虽只写一行文字,但它可以用绳子系联起来,可容纳较长的文章,而木牍则是以一片为单位,在一片牍上记载较少的文字。木牍的一片也称为"方",一般较长的文章用策来书写,而较短的文章则书写于牍上。木牍的长度一般为一尺左右,所以也称为"尺牍"。在一片木牍上,可书写一百多字,也可以两面书写。
以竹简为主要形式的书籍的黄金时代,是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各种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术著作层出不穷。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整理、编定了一批古代的著作,这就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赐》、《书》、《诗》、《仪礼》、《春秋》五经。这些早期的书籍,当时就是以竹简的形式出现的。孔子所开创的教育活动,更打破了极少数人垄断文化知识的现象,出现了"士"的知识阶层,这反过来又促使了更多著作的出现。
写在锦帛上的书
所谓帛书,就是将文字、图象写绘于丝织品上的一种书籍形式。在纸张未发明前,帛书是和竹简同时使用的一种书籍形式。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是竹简和帛书并提,说明帛在当时已是一种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
帛书
在春秋战国时代,上层社会也普遍用缣帛作为书写著作或公文的材料。在纸纸发明以前的几百年历史中,帛书曾是书籍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也曾发现原始的丝织品和石器、陶器制成的纺轮。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丝、蚕、帛、桑等字。安阳殷墟中也发现过丝帛的残迹。研究证明,当时的丝织技术已很进步。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古代的丝织技术已有很久的历史,它除了主要用作上层社会的衣料外,也是书写的理想材料。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如竹简使用的普遍。
大约在秦至西汉间,是帛书使用最多的时期。由于丝织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缣帛,用于各种重要典籍、文书、信件的书写。丝织品虽是当时最轻便的书写材料,但其价格还起很昂贵的,除了上层社会以外,普通人是难以使用的。
在帛书的出土中,最有名的是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的发现。这次出土的帛书有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用黑墨书写于丝织品上,字体有小篆和隶书。
在简策和帛书应用的时代,"篇"是竹简的单位,而"卷"则是帛书的单位。参考资料:http://www.you8.cn http://www.mdd.cn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