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历史课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07:35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2-21 16:12
如何上好历史课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平生事
- 2021-02-21 17:39
问题一: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问题二:如何上好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1、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去钻研新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备好课和备好学生,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为我所用,才能更好的上好每一堂课,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步、问题三: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张立新 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因为,小学没有开设这门课,这或许会给他们带来一点新鲜感。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历史只是一门副科。什么是副科?就是与所谓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相比,不是那么重要的科目。既然不重要,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不必要那么认真学了。这种陈旧思想,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新鲜感,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是七年级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七年级学生不像高年级的学生,接触过这个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个新科目,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把这种好奇心和新鲜感继续保持下去,以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我以自己上的第一节导言课为例,谈谈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在第一节历史课上,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向学生充分“推销”自己后,直接就跟学生说:“这是我们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不学习书上的新内容。”学生觉得很奇怪:“不学习书上的内容,是让我们自习吗?”我说:“这节课我们聊天,我们就聊‘历史’这两个字?”学生说:“老师,你不是在骗我们吧,‘历史’这两个字能聊一节课?”学生带着怀疑的眼神看着我。我说:“不信?我们看着吧。我们聊‘历史’这两个字,不得不说‘WWW’。”学生哄笑:“老师,你不是教我们上网吧,什么‘WWW’,我们上网早就会用了……”我说:“此‘WWW’,非彼‘WWW’……”学生马上被我风趣的语言给吸引住了。“那么,什么是‘WWW’呢?”
什么是历史(What)?这是第一个“W”。学生恍然大悟:“哦,这就是老师说的第一个W”。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历史。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学生一开始面面相觑,后来便有几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回答,有的讲“历史就是过去是事情”,有的讲“历史就是以前”,还有的讲“历史就是古代发生的事情”,对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说:“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为什么开始不敢说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同学有时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了,对吧?其实历史这概念很简单:几千几万年前的事叫历史,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叫历史,你们的昨天,对今天来说,也成为了一个历史……记住: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啦!”。这样学生明白了,原来过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称为是历史,自己也是历史中的一个人。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被激发出来了。
为什么要学历史(Why)?这是第二个“W”。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有了第一个问题讨论的经验,此时,课堂气氛有所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始被激活,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增长知识,有的说可以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还有的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等。在听取了学生的发言之后,对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同样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听听老师的观点吗?”学生大声说:“想!”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给学生总结了两个理由:(一)
中考、高考的需要。
学生说:“老师,这也是个理由,太简单了吧?”我说:“我刚才不是跟你们强调了吗,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不用考试,我们课堂还要学这门课吗?这个不算理由吗?”学生哄笑,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我说:“现在的中考,历史是一个必考的科目。以后上了高中以后,选文科的同学,历史也是一个必考的科目”。
接着,我简单地向学生传达了这些年来的中考、高考方案,强调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经我这么讲解,学生才开始明白:原来,历史并不是他们眼中、口中的副科,而是跟......余下全文>>问题四:如何上好历史课 这跟老师的讲课水平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老师讲课毫无生气、照本宣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相信听课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兴趣。当然,老师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上好历史课,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自己自发的对历史感兴趣,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如果自身对历史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试卷上的高分,有些技巧性的东西或是经验可以借鉴一下:
1、课前预习
依照老师讲课的进度提前一至两个课时提前预习
2、按时作业
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按时按量独立完成
3、课后复习
有计划地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对自己模糊或遗忘的知识重点考察
4、考前查遗
这是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当然也是最有效的问题五:如何上好历史课 多讲讲闻人趣事,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者说是小说杜撰
在讲课的时候多穿插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我想会吸引很多同学的
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甚至可以让学生“穿越附身”到某个历史人物身上,让学生可以思考揣摩这一事件人物心理啊什么的甚至可以自己愤青一些,发表自己的言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些看法。问题六: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再次,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骇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以上几点,是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问题七:如何上好历史课之我见 点击下载资料勉县二中 张霆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那麽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长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要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两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备课本上我只写个提纲要点,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备课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高中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另外,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工作十三年来,平时不管在哪,只要遇到与我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我都赶快制成小卡片,收集起来,日久天长,我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我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兵精粮足,游刃有余,不愁“难为无米之炊”。但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炼,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再有,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余下全文>>问题八:如何上好历史选修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展开,如何上好选修课就成了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新难题。其实说到底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本质上都是历史课,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有所不同;因此凡是历史必修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然而必修课、选修课的内容侧重点和培养目标毕竟不同,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处理选修课时应有一些新的认识。坚持依据课标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选修模块共有6个,辽宁省选修的是其中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3个模块,无论是哪一个模块,其宗旨均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于选修模块的三维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遵循。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其中知识与能力密不可分,要使得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学会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如何正确评价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选修模块的一般性方法。例如,我们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模块教学中,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以下问题:了解重大改革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会客观地评价改革。我们最好交给学生如何客观地评价改革的一套标准,即看它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作出的评价,既不苛求,也不溢美,它是实事求是的。必修课顺畅衔接适度深化的原则一般而言,高中历史课程开设的选修内容,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为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但是,正由于它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内容,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例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历史人物,参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中的内容,已经尽量避免增加全新的历史人物信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对知识细节的挖掘过细,导致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而应将重点放在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主要思想主张、主要贡献、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介绍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原则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这个好老师,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无从实现灵活掌握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可是如果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过度的使用了“戏说”资料以致历史真实性被忽略,则过犹不及了。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实、史论、史评,这要求我们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坚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原则。选择的历史材料一定要有确切的出处,并保证史料的准确性,减少杂谈、戏说的成分。问题九: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要把握好历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其次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最后,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编者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材撑握的深度应有分寸。否则是对牛弹琴。显然这里所说的挖掘教材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关键是不要做夹生饭。应做到深浅适宜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二、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
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试教育只注意调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实好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的好坏关键要看调动学生的广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学习之中。从目前情况看,课堂上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仍觉束手无策,在课堂上仍看几个尖子。教师提问,学生发言的,老是那么几个人,对大多数学生从不过问。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师生活动脱节。有些学生即使想主动学习,也因教学目标过高和方法不对胃口,只是腾云驾雾,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个合格的教师。
三、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抓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是落实知识体现学生主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课就做到训练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这样效果就会必然好。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完全没有课堂训练的课很少发现。主要是课堂训练的密度不足,主导和主体一头重一头轻。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讲的多,练的少,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器。
一堂课应该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讲、想、练三者不可偏废,教师讲给学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学生要吸收,消化,让学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这里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学艺术的度就是捉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和我们看电视剧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现,就会给人终身难忘的深刻的印象。
总之,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度,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评价标准,也不失为课堂教学所必须考虑的四个方面。它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你若能达到这一点,你的历史课堂教学更会锦上添花。
第一、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二,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我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第三、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问题二:如何上好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1、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去钻研新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备好课和备好学生,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为我所用,才能更好的上好每一堂课,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步、问题三: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张立新 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因为,小学没有开设这门课,这或许会给他们带来一点新鲜感。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历史只是一门副科。什么是副科?就是与所谓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相比,不是那么重要的科目。既然不重要,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不必要那么认真学了。这种陈旧思想,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新鲜感,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是七年级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七年级学生不像高年级的学生,接触过这个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个新科目,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把这种好奇心和新鲜感继续保持下去,以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我以自己上的第一节导言课为例,谈谈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在第一节历史课上,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向学生充分“推销”自己后,直接就跟学生说:“这是我们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不学习书上的新内容。”学生觉得很奇怪:“不学习书上的内容,是让我们自习吗?”我说:“这节课我们聊天,我们就聊‘历史’这两个字?”学生说:“老师,你不是在骗我们吧,‘历史’这两个字能聊一节课?”学生带着怀疑的眼神看着我。我说:“不信?我们看着吧。我们聊‘历史’这两个字,不得不说‘WWW’。”学生哄笑:“老师,你不是教我们上网吧,什么‘WWW’,我们上网早就会用了……”我说:“此‘WWW’,非彼‘WWW’……”学生马上被我风趣的语言给吸引住了。“那么,什么是‘WWW’呢?”
什么是历史(What)?这是第一个“W”。学生恍然大悟:“哦,这就是老师说的第一个W”。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历史。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学生一开始面面相觑,后来便有几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回答,有的讲“历史就是过去是事情”,有的讲“历史就是以前”,还有的讲“历史就是古代发生的事情”,对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说:“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为什么开始不敢说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同学有时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了,对吧?其实历史这概念很简单:几千几万年前的事叫历史,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叫历史,你们的昨天,对今天来说,也成为了一个历史……记住: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啦!”。这样学生明白了,原来过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称为是历史,自己也是历史中的一个人。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被激发出来了。
为什么要学历史(Why)?这是第二个“W”。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有了第一个问题讨论的经验,此时,课堂气氛有所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始被激活,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增长知识,有的说可以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还有的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等。在听取了学生的发言之后,对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同样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听听老师的观点吗?”学生大声说:“想!”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给学生总结了两个理由:(一)
中考、高考的需要。
学生说:“老师,这也是个理由,太简单了吧?”我说:“我刚才不是跟你们强调了吗,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不用考试,我们课堂还要学这门课吗?这个不算理由吗?”学生哄笑,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我说:“现在的中考,历史是一个必考的科目。以后上了高中以后,选文科的同学,历史也是一个必考的科目”。
接着,我简单地向学生传达了这些年来的中考、高考方案,强调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经我这么讲解,学生才开始明白:原来,历史并不是他们眼中、口中的副科,而是跟......余下全文>>问题四:如何上好历史课 这跟老师的讲课水平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老师讲课毫无生气、照本宣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相信听课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兴趣。当然,老师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上好历史课,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自己自发的对历史感兴趣,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如果自身对历史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试卷上的高分,有些技巧性的东西或是经验可以借鉴一下:
1、课前预习
依照老师讲课的进度提前一至两个课时提前预习
2、按时作业
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按时按量独立完成
3、课后复习
有计划地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对自己模糊或遗忘的知识重点考察
4、考前查遗
这是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当然也是最有效的问题五:如何上好历史课 多讲讲闻人趣事,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者说是小说杜撰
在讲课的时候多穿插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我想会吸引很多同学的
在讲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甚至可以让学生“穿越附身”到某个历史人物身上,让学生可以思考揣摩这一事件人物心理啊什么的甚至可以自己愤青一些,发表自己的言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些看法。问题六: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再次,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骇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以上几点,是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问题七:如何上好历史课之我见 点击下载资料勉县二中 张霆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那麽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长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要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两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备课本上我只写个提纲要点,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备课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高中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另外,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工作十三年来,平时不管在哪,只要遇到与我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我都赶快制成小卡片,收集起来,日久天长,我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我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兵精粮足,游刃有余,不愁“难为无米之炊”。但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炼,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再有,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余下全文>>问题八:如何上好历史选修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展开,如何上好选修课就成了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新难题。其实说到底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本质上都是历史课,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有所不同;因此凡是历史必修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然而必修课、选修课的内容侧重点和培养目标毕竟不同,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处理选修课时应有一些新的认识。坚持依据课标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选修模块共有6个,辽宁省选修的是其中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3个模块,无论是哪一个模块,其宗旨均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于选修模块的三维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遵循。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其中知识与能力密不可分,要使得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学会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如何正确评价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选修模块的一般性方法。例如,我们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模块教学中,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以下问题:了解重大改革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会客观地评价改革。我们最好交给学生如何客观地评价改革的一套标准,即看它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作出的评价,既不苛求,也不溢美,它是实事求是的。必修课顺畅衔接适度深化的原则一般而言,高中历史课程开设的选修内容,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为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但是,正由于它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内容,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例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历史人物,参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中的内容,已经尽量避免增加全新的历史人物信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对知识细节的挖掘过细,导致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而应将重点放在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主要思想主张、主要贡献、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介绍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原则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这个好老师,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无从实现灵活掌握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可是如果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过度的使用了“戏说”资料以致历史真实性被忽略,则过犹不及了。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实、史论、史评,这要求我们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坚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原则。选择的历史材料一定要有确切的出处,并保证史料的准确性,减少杂谈、戏说的成分。问题九: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要把握好历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其次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最后,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编者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材撑握的深度应有分寸。否则是对牛弹琴。显然这里所说的挖掘教材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关键是不要做夹生饭。应做到深浅适宜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二、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
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试教育只注意调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实好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的好坏关键要看调动学生的广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学习之中。从目前情况看,课堂上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仍觉束手无策,在课堂上仍看几个尖子。教师提问,学生发言的,老是那么几个人,对大多数学生从不过问。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师生活动脱节。有些学生即使想主动学习,也因教学目标过高和方法不对胃口,只是腾云驾雾,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个合格的教师。
三、要把握好课堂训练的密度
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抓好课堂训练的密度是落实知识体现学生主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课就做到训练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这样效果就会必然好。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完全没有课堂训练的课很少发现。主要是课堂训练的密度不足,主导和主体一头重一头轻。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讲的多,练的少,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器。
一堂课应该内容好、方法得当、密度大。讲、想、练三者不可偏废,教师讲给学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学生要吸收,消化,让学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学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学艺术的力度 这里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学艺术的度就是捉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和我们看电视剧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地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现,就会给人终身难忘的深刻的印象。
总之,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度,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评价标准,也不失为课堂教学所必须考虑的四个方面。它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你若能达到这一点,你的历史课堂教学更会锦上添花。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