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01:08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01-03 02:51
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woshuo
- 2021-01-03 03:06
问题一:闰年阴历全年一共有多少天 闰年是366天52个星期零两天,平年是365天是52个星期零一天。问题二: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383天或384天问题三:闰年农历全年一共有多少天 389天。问题四:闰年一年几天? 含义: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即有闰日的年份为闰年
公历闰年判定遵循的规律为: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公历闰年的简单计算方法(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年份即为闰年)
1。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如2100年就不是闰年)
2。能被400整除。
(能被100整除但是也能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详情如下:
闰年(leap year),指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以及在中国旧历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每四年累积约一天,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2月29日),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经过四百年就会多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比如,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为平年,2000年为闰年。闰年的计算,归结起来就是通常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降低,而公转速度则相对更加稳定,所以上述的系统经过更长的周期也会发生微小的误差。据计算,每8000年会有一天的误差,所以英国的天文学家John Herschel提议公元4000为平年,以后类推12000年,20000年亦为平年。但此提议从未被正式采纳。原因是到了4000年,地球自转的精确速度并非现在可以预测,所以届时参照真实数据方可做出判断。因此,在长远的将来,微小的调整应该不是由预定的系统决定,而是随时不定性的。问题五:阴历一年有多少天?每个月各多少天?闰月是怎么回事? 农历
平年12个月有三种天数:
五个大月七个小月353天(如1965年乙巳年),
六个大月六个小月354天(如2005乙酉年),
七个大月五个小月355天(如2003癸未年),
闰年十三个月也有三种天数,(有闰月,即多一个月)
六个大月七个小月383天(如1993癸酉年),
七个大月六个小月384天(如2004甲申年),
八个大月五个小月385天(如2006丙戌年)。
农历平年比公历年少10至13天,闰年比公历年多17至20天。 闰年是公历的名词。公历规定每400年97闰,不逢百的年份能被4整除的,就是闰年,这一年的2月是29天;其余年份的2月是28天。除了2月以外,其它月份的天数没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
2。闰月是中国的农历的名词。农历因为是阴阳历,所以要兼顾月亮和太阳。由于每个月都要保证十五或者十六是满月,所以每个月大约是29.5天。一般年份12个月就只有355天。这样一年年累计下来,会和季节脱节(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所以每三年左右要加一个月,使得农历年在长期平均上与公历年的长度一致,大约是365.2425天。加的这一个月就叫做闰月。农历的闰月大概是十九年七闰。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0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那一年叫闰月年。闰月年384大。问题六:农历的闰年怎么计算? 农历的闰年即含有闰月的那个年份。
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而一个朔望月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就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有十天左右的差距,如果不弥补的话,那么若干年之后,春节就有可能跑到夏天去了。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序数为奇数的(如立春稜成为节气,偶数的(如雨水)称为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秋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自然那个月所在的年份就是闰年喽……
公历闰年判定遵循的规律为: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公历闰年的简单计算方法(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年份即为闰年)
1。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如2100年就不是闰年)
2。能被400整除。
(能被100整除但是也能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详情如下:
闰年(leap year),指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以及在中国旧历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每四年累积约一天,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2月29日),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经过四百年就会多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比如,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为平年,2000年为闰年。闰年的计算,归结起来就是通常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降低,而公转速度则相对更加稳定,所以上述的系统经过更长的周期也会发生微小的误差。据计算,每8000年会有一天的误差,所以英国的天文学家John Herschel提议公元4000为平年,以后类推12000年,20000年亦为平年。但此提议从未被正式采纳。原因是到了4000年,地球自转的精确速度并非现在可以预测,所以届时参照真实数据方可做出判断。因此,在长远的将来,微小的调整应该不是由预定的系统决定,而是随时不定性的。问题五:阴历一年有多少天?每个月各多少天?闰月是怎么回事? 农历
平年12个月有三种天数:
五个大月七个小月353天(如1965年乙巳年),
六个大月六个小月354天(如2005乙酉年),
七个大月五个小月355天(如2003癸未年),
闰年十三个月也有三种天数,(有闰月,即多一个月)
六个大月七个小月383天(如1993癸酉年),
七个大月六个小月384天(如2004甲申年),
八个大月五个小月385天(如2006丙戌年)。
农历平年比公历年少10至13天,闰年比公历年多17至20天。 闰年是公历的名词。公历规定每400年97闰,不逢百的年份能被4整除的,就是闰年,这一年的2月是29天;其余年份的2月是28天。除了2月以外,其它月份的天数没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
2。闰月是中国的农历的名词。农历因为是阴阳历,所以要兼顾月亮和太阳。由于每个月都要保证十五或者十六是满月,所以每个月大约是29.5天。一般年份12个月就只有355天。这样一年年累计下来,会和季节脱节(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所以每三年左右要加一个月,使得农历年在长期平均上与公历年的长度一致,大约是365.2425天。加的这一个月就叫做闰月。农历的闰月大概是十九年七闰。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0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那一年叫闰月年。闰月年384大。问题六:农历的闰年怎么计算? 农历的闰年即含有闰月的那个年份。
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而一个朔望月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就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有十天左右的差距,如果不弥补的话,那么若干年之后,春节就有可能跑到夏天去了。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序数为奇数的(如立春稜成为节气,偶数的(如雨水)称为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秋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自然那个月所在的年份就是闰年喽……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