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二十三章23-26节的讲道讲章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1 06:25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3-11 00:25
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二十三章23-26节的讲道讲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11 01:53
23节,这里讲第四祸与他们过细地奉行旧约的奉献法(利二十七30;申十四22)无关,因为耶稣认为那是对的(只要其他律法也照样奉行),可是他们却轻重不分。他们在实践中对献上院中的各种祭物太过重视,却忽略了公义、怜悯和信实。这个短语使我们想起弥迦书六8真正宗教(与奢侈献祭相对)的概述,特别是在这里的信实应理解为“忠诚”。耶稣说旧约中的这三大美德是律法上更重要的事,这样他就强调了先知们的道理,即内心的义比宗教礼仪更为重要:只有内心的义才能赋予宗教礼仪真正的意义。请参看七12和二十二40类似的对“律法的概述”。正因有这点,那“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五20)才成为可能,因为“他们只注意细小琐碎的敬拜仪式,而忽略了应用范围更深广的原则”。正像二十三3一样,那也是不可不行的表示承认文士们的各种法规,但它在句中只是陪衬,更重要的还是那正面的命令。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说法,可以说“若你非要去奉行你们那琐碎的清规戒律不可,就去吧,可是别忘了那真正重要的事”。
24节,这是一幅荒唐可笑的图画:一个蠓虫也要从杯里滤出来,因为它是不洁之物(利十一20~23),可是一匹骆驼(也是不洁之物,利十一4)倒全吞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轻重不分招来多大的讽刺。这个讽喻由于亚兰文两个词(qalma 蠓虫和 gamla 骆驼),显得更为滑稽。
25~26节,第五祸和第六祸都集中指责他们不会鉴别外表的行为正确与内心的纯净(第四祸意旨相当,表达不同)。拉比争论礼仪上杯盘用具里外何者应更重要,已有不少资料记载,耶稣不打算参与这场争论,只想用它作为例子来说明,更重要的是要把一切外表的东西(整个争论都是围绕外表的东西而进行)与“内心的”道德世界的问题(如:勒索和放荡)区分开来。第26节的原则与十五11、18~20的一致,并使拉比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他们认不清这点,正是他们“假冒为善”的根源。
24节,这是一幅荒唐可笑的图画:一个蠓虫也要从杯里滤出来,因为它是不洁之物(利十一20~23),可是一匹骆驼(也是不洁之物,利十一4)倒全吞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轻重不分招来多大的讽刺。这个讽喻由于亚兰文两个词(qalma 蠓虫和 gamla 骆驼),显得更为滑稽。
25~26节,第五祸和第六祸都集中指责他们不会鉴别外表的行为正确与内心的纯净(第四祸意旨相当,表达不同)。拉比争论礼仪上杯盘用具里外何者应更重要,已有不少资料记载,耶稣不打算参与这场争论,只想用它作为例子来说明,更重要的是要把一切外表的东西(整个争论都是围绕外表的东西而进行)与“内心的”道德世界的问题(如:勒索和放荡)区分开来。第26节的原则与十五11、18~20的一致,并使拉比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他们认不清这点,正是他们“假冒为善”的根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煞尾
- 2021-03-11 03:08
1、大小轻重分不清:
法利赛人只注重将薄荷、茴香、芥菜献上十分之一,而律法上更为重要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他们只注重律法的微小细节,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大原则。
公义是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要求;怜悯是对他人难处的真挚同情;信实是对上帝信仰的真实无伪。
可以确切地说,不行这些更重要的事,只行一些律法的细节,就是假冒伪善的表现。耶稣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就吞下去。”
在亚兰文中,蠓虫和骆驼两个字很相似,只是一个很小,一个很大。蠓虫和骆驼都属不洁净的。犹太人为了免得喝到什么不洁净的东西,酒要用细布过滤,把任何可能的不洁净之物统统滤出来。这是一个幽默的例子,一定会引人发笑,因为它是描写一个人小心地用纱布过滤他的酒,免得吞下一只小小的昆虫,可是他却高高兴兴地吞下一只骆驼,这是一幅丧失比例之人的写照。
这就是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蠓虫” 那样的生活细节是小心翼翼的,恐怕触犯什么规条而成为不洁净;而对触犯公义、怜悯、信实的大罪,却不以为然。这就是大小轻重分不清,本末倒置。
2、里面外面分不清:
杯盘是盛装食物和饮料的器皿。文士和法利赛人很讲究杯盘的洗净,但他们从未注意里面所盛装的东西,究竟是怎样得来的,是公义的,还是不义的?是洁净的,还是污秽的?耶稣揭露说: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这就是说他们的杯盘虽是干净的,但里面盛装的,却是勒索之物。他们的心里也盛满了放荡,没有管辖自己的能力,常常放纵情欲。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注重礼仪的、外表的洁净,却不注意内心的、实际的洁净。这个毛病不单是文士法利赛人严重地存在,就是现今的教会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一件教会可能为了一张地毯的颜色,或是一个讲坛的斜度,或圣餐用具的式样与质量等小事,竟是教会分裂为二。人们在宗教上最后学会的一件事,就是物质的相对价值;最可悲的是夸大那些无足轻重的小时常常成为破坏和平的因素。这与文士和法利赛人有什么两样?
法利赛人只注重将薄荷、茴香、芥菜献上十分之一,而律法上更为重要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他们只注重律法的微小细节,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大原则。
公义是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要求;怜悯是对他人难处的真挚同情;信实是对上帝信仰的真实无伪。
可以确切地说,不行这些更重要的事,只行一些律法的细节,就是假冒伪善的表现。耶稣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就吞下去。”
在亚兰文中,蠓虫和骆驼两个字很相似,只是一个很小,一个很大。蠓虫和骆驼都属不洁净的。犹太人为了免得喝到什么不洁净的东西,酒要用细布过滤,把任何可能的不洁净之物统统滤出来。这是一个幽默的例子,一定会引人发笑,因为它是描写一个人小心地用纱布过滤他的酒,免得吞下一只小小的昆虫,可是他却高高兴兴地吞下一只骆驼,这是一幅丧失比例之人的写照。
这就是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蠓虫” 那样的生活细节是小心翼翼的,恐怕触犯什么规条而成为不洁净;而对触犯公义、怜悯、信实的大罪,却不以为然。这就是大小轻重分不清,本末倒置。
2、里面外面分不清:
杯盘是盛装食物和饮料的器皿。文士和法利赛人很讲究杯盘的洗净,但他们从未注意里面所盛装的东西,究竟是怎样得来的,是公义的,还是不义的?是洁净的,还是污秽的?耶稣揭露说: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这就是说他们的杯盘虽是干净的,但里面盛装的,却是勒索之物。他们的心里也盛满了放荡,没有管辖自己的能力,常常放纵情欲。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注重礼仪的、外表的洁净,却不注意内心的、实际的洁净。这个毛病不单是文士法利赛人严重地存在,就是现今的教会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一件教会可能为了一张地毯的颜色,或是一个讲坛的斜度,或圣餐用具的式样与质量等小事,竟是教会分裂为二。人们在宗教上最后学会的一件事,就是物质的相对价值;最可悲的是夸大那些无足轻重的小时常常成为破坏和平的因素。这与文士和法利赛人有什么两样?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