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一年级学生预习数学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13:21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4-08 10:33
怎样指导一年级学生预习数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摆渡翁
- 2021-04-08 11:07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中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等。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而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A、举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B、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C、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中国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数学是姓数的,数的计算自然成了数学课中的重头戏。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
(1)看懂例题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⒊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再如,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已经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特有的课程资源活,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A、举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B、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C、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中国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数学是姓数的,数的计算自然成了数学课中的重头戏。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
(1)看懂例题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⒊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再如,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已经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特有的课程资源活,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