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农政策对外资入股合作社的积极影响
2.农村信用社给农民带来的保证是什么?在金融风暴后保证依然存在吗?
3.农村信用社向每户村民提供的最多三万元的人民币贷款,是外资入股的原因吗?还是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提出的政策?如果是国家提出的,为什么贷款利率如此之高?
答案越简越好,不用太专业,大家随意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the Glass—Steagall Act)》(以下简称GS法案)。这一法案确立了美国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划分,结束了3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历史,建立了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商业银行体系。本文拟从对GS法案实施的合理性研究出发,结合国内实施分业经营制度的实践,进一步探讨应怎样看待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问题,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业务范围的界定,提供参考性意见。 1 GS法案简介 1929年美国股市发生暴跌,随之而来的是1933年至1934年的特大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经济滑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原有从业人员的1/4失业。银行业濒临崩溃,约有一万一千多家银行破产、合并,使银行总数由25,000减至14,000,减少约40%。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下令关闭了全国所有的银行,银行信用几乎全部丧失。 GS法案的发起人之一——议员格拉斯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对联邦储备体系造成损害,使银行有悖于良好经营的原则,而且这种行为对股票市场的投机、1929年的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和大萧条都负有责任。 国会举办的听证会结果显示,银行家和经纪人利用公众的信任,从事了欺骗性和违规的操作,使其信誉遭受了巨大损失。 社会公众和舆论界在对经济危机的绝望中,对银行的行为表示了极度的愤怒和不信任。在这种经济和社会背景下,《1933年银行法案》得到了迅速的通过并立刻生效。 《1933年银行法案》是罗斯福总统上任实施的新政策之一,也是政府对国家金融、经济体系所遭受的困难作出的第一个重要反应。银行法案建立了金融监管的新方式,主要是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并从法律上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进行了分离,只给商业银行保留了包销大多数政府债券的证券经营权利。由于上述新的监管方式由议员格拉斯和斯蒂格尔提出,因此人们也将《1933年银行法案》中有关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的第16、20、21和32款单独称为GS法案。 经过《1935年银行法》的修订后,GS法案的主要内容是:禁止联储成员行为自己的帐户购买证券,但国民银行可以购买和持有不超过其资本和盈余10%比例的投资级证券;同时,禁止吸收存款的机构既从事接受存款业务,又从事股票、债券和其它证券的发行、包销、销售或分销,无论是以批发、零售还是参加辛迪加集团的形式。有一些证券不在被禁止之列,主要是美国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大学住宅债券和各州、政治分支机构的一般债务,但市政收益债券被列入禁止范围以内。并且限制商业银行通过设立附属证券公司间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但是,GS法案不限制商业银行在国外进行证券的包销和买卖。另外,商业银行的信托部门也可以通过其附属的证券公司,为养老金计划和其它信托帐户交易证券。 GS法案中止了美国商业银行走向全能化的进程,促成了美国与德国金融体系差异的核心: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 2 对分业经营理由的考察 GS法案被认为是用来纠正商业银行的投机行为和违规操作的措施。当时美国国会的听证会揭示,银行的附属公司在操作中曾包销、销售不健康的投机性证券,故意发表带有误导性的信息,操纵某些证券的价格,利用附属证券公司进行内部借款和不健康的资金转移。有例证说明银行曾以不正常的贷款资助附属公司并保护它们包销的证券。公众经常将附属证券公司与银行混淆,导致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 在GS通过并实施了约半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理论界和学术界人士对当初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基本理由进行了十分严密的考察,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可以获得的历史证据,很少能够支持当时立法基于的基本理由!美国学者Benston、Kroszner、Rajan等人都从各个角度对以上议会所列举的理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考察,考察的主要结果如下: (1)没有证据表明,商业银行从事证券经营和投资导致了自身的倒闭,或金融体系的崩溃。 事实数据显示,1930年至1933年间,活跃在证券领域的207家国民银行中,只有15家倒闭,比例大约为7.25%;而在这三年间倒闭的国民银行占全部国民银行的26.3%。这15家银行的倒闭不可能是当时银行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当银行拥有附属证券公司时,其倒闭的可能性会降低。当银行将一部分资本投入证券业务时,其风险只会有轻微增长,而收益却会有显著提高。其增
.惠农政策是银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提出的金融扶持政策。国家扶持放一部分低息贷款,但数量很少的。利用信用贷款(每户限定一定贷款额度)。还有就是抵押贷款。其实,虽说有政策因素在里面,但经济利益也是很现实的。所以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还是蛮高的。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对外资的开放这快不太了解。其实正如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外资的进入到底有利有弊,其实都需要认真去分析的。还有看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引导。
农村信用社其实可以这么看:农村信用社需要利益生存的,他基本还是靠自己生存。国家的扶持是有限的。他的业务也是执行一部分国家的政策方面的业务。基本还是以经营金融业务生存。因此,农村信用社想为农民提供保证,因为随着社会的分工以及经济的紧密联系单的加深。农村信用社想为农村提供金融保障。其实,这中间其实有利息的存在,农民用了贷款必然要付出利息。客观上农村信用社和农民还是业务上的关系。对农民来说贷多贷少,主要还是取决于能否还起。
在农村信用社去过,就是存在你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觉得向执行政策一样,让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民的保障,帮助他们发展致富。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无权制定政策的。其实还不如执行这种政策:注重效益和兼顾公平(国家提过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他们的担心其实也是对农村出现贫富差距以后的困惑。)感觉他们想的挺对,其实还的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经营方针,应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非常少了。
至于为每户农民提供三万元贷款,就不了解了。以前知道他们为农民定信用,每个地区都不一样制定一定的信用贷款。听你的说法农村信用社全国和一了吗?其实国家会委托农村信用社办理一些政策业务,可能会有些补贴。但这只占农村信用社的很小一部分业务的。数额不大。贷款利率高那就是农村信用社自己的经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