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春景秦观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6 03:36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2-26 00:31
如梦令春景秦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2-26 01:12
问题一:《如梦令-春景》秦观翻译 如梦令·春景
《如梦令·春景》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小令题为“春景”,情因景生。“风弄一枝花影”,以动写静,妙绝。【原文】
《如梦令·春景①》
作者:秦观(一作“曹组”)
门外绿荫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②。
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一作“风动一庭花影。”)【注释】
①曾慥《乐府雅词》及黄升《花庵词选》以为曹组作。
②金井:雕饰华丽的井栏。【赏析】
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先是词人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以动衬静”是此词的主要特色。
“睡起”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何谓“不胜情”,即感情上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唐人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写伤春情怀。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写思妇念远之情。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有言锯余之妙。
词末三句,从所见所感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言简而意深。“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却是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此时此地,更无他人,所谓“人静”也;复叠“人静”二字,一再言之,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所谓“不胜情”者已渐可知。其间见“风动一庭花影”,疑有人来,但细察仍只是“风动花影”而已因此一“动”,更显其“静”。此句是本于元稹《莺莺传》崔氏《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咏崔、张事,于此处亦云:“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风动一庭花影”,盖非为写花影而写花影,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心有所待,以不尽而尽之。【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后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余下全文>>问题二:如梦令秦观 赏析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翻译:黄鹂用嘴轻轻啄过红艳的花朵,燕子掠过水面,尾巴点破一池春水,引起阵阵微波。然而此时的佳人却只感到指尖清冷,从玉饰的笙里只能吹奏出无限的寒意,这清冷的声音仿佛要吹透这美丽的早春。哎,春天一切都是崭新的,然而有些东西却永远依旧,那正是这伤情的佳人每一年都和这绿杨一样消瘦啊问题三:《如梦令•春景》的 名句 是“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如梦令·春景
作者: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词,通过描写了春天的一景一物,表达作者因伤春而作怀人的感情。问题四:如梦令 秦观的赏析 5分1、“紧”字,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
2、该词描绘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代简陋的驿馆。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风声阵阵,马嘶人起,如耳闻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无缘饰,不用替代,只坦直说出,却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这是由于词人下笔精到,所写驿馆种种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遭谗受害,屡遭贬谪,岁暮飘零如是!“无寐,无寐”的反复,道出词人在这长夜里无尽的烦恼,直至清晨“门外马嘶人起”,而此时被失眠折腾的词人又不得不开始长途的跋涉,一天的艰辛又将开始。问题五:如梦令·春景的诗意和中心思想 绿荫、黄鹂、碧梧、金井、清风、花影。好一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景。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不胜情”,问花,花无语。清风袭来,落红飘飞。作者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
《如梦令·春景》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小令题为“春景”,情因景生。“风弄一枝花影”,以动写静,妙绝。【原文】
《如梦令·春景①》
作者:秦观(一作“曹组”)
门外绿荫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②。
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一作“风动一庭花影。”)【注释】
①曾慥《乐府雅词》及黄升《花庵词选》以为曹组作。
②金井:雕饰华丽的井栏。【赏析】
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先是词人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以动衬静”是此词的主要特色。
“睡起”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何谓“不胜情”,即感情上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唐人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写伤春情怀。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写思妇念远之情。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有言锯余之妙。
词末三句,从所见所感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言简而意深。“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却是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此时此地,更无他人,所谓“人静”也;复叠“人静”二字,一再言之,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所谓“不胜情”者已渐可知。其间见“风动一庭花影”,疑有人来,但细察仍只是“风动花影”而已因此一“动”,更显其“静”。此句是本于元稹《莺莺传》崔氏《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咏崔、张事,于此处亦云:“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风动一庭花影”,盖非为写花影而写花影,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心有所待,以不尽而尽之。【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后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余下全文>>问题二:如梦令秦观 赏析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翻译:黄鹂用嘴轻轻啄过红艳的花朵,燕子掠过水面,尾巴点破一池春水,引起阵阵微波。然而此时的佳人却只感到指尖清冷,从玉饰的笙里只能吹奏出无限的寒意,这清冷的声音仿佛要吹透这美丽的早春。哎,春天一切都是崭新的,然而有些东西却永远依旧,那正是这伤情的佳人每一年都和这绿杨一样消瘦啊问题三:《如梦令•春景》的 名句 是“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如梦令·春景
作者: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词,通过描写了春天的一景一物,表达作者因伤春而作怀人的感情。问题四:如梦令 秦观的赏析 5分1、“紧”字,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
2、该词描绘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代简陋的驿馆。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风声阵阵,马嘶人起,如耳闻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无缘饰,不用替代,只坦直说出,却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这是由于词人下笔精到,所写驿馆种种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遭谗受害,屡遭贬谪,岁暮飘零如是!“无寐,无寐”的反复,道出词人在这长夜里无尽的烦恼,直至清晨“门外马嘶人起”,而此时被失眠折腾的词人又不得不开始长途的跋涉,一天的艰辛又将开始。问题五:如梦令·春景的诗意和中心思想 绿荫、黄鹂、碧梧、金井、清风、花影。好一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景。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不胜情”,问花,花无语。清风袭来,落红飘飞。作者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