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有没有为秦国谋划统一天下的战略
答案:6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07 19:40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11-07 02:34
商鞅有没有为秦国谋划统一天下的战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11-07 03:58
正是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他的东向争雄、统一天下的战略谋划,使秦得以一统天下。
商鞅建言东向争雄
按语:战略谋划,孙子称之为“庙算”,他认为“多算胜,少算不胜”。中国历史上争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证明,凡最后的胜利者,都是首先在战略谋划上胜人一筹者,他们战略谋划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最终胜负的首要条件。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在秦国实施变法,使秦迅速崛起;他还曾为秦谋划统一战略,为秦建立帝王之业奠定基础。对于前者,人们耳熟能详;对于后者,却并非尽人皆知。
商鞅是卫国的公族,自幼拜李悝为师,喜好刑名之术。学有所成之后先来到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一名门客。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此人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可任用他为相国;如果不用,就一定把他杀掉,不要让他为别国所用。魏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后在说胡话,没有任用也没有杀掉商鞅,而是放他去了秦国。
商鞅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当时的秦国处于发展受阻的阶段。秦国累世经营,开边拓土,占有了今陕西中部泾、渭流域、甘肃东南部、宁夏等区域,东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南有武关(今陕西商南),北据萧关(今宁夏固原),西有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有关中“四塞之国”之称。由于秦国偏居西方,影响难及中原,一直为中原各国所轻视。秦国的西面是经济文化未开发的夷狄之域,自然条件也差,无拓展余地。因此,秦国要保持和加强大国地位、在诸侯列国的兼并争雄中有所作为,向东发展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当时,魏国独霸中原,是秦国东向争雄之路上的最大障碍。但魏国自恃强大,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攻打赵国和韩国,从而使自己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齐国乘机攻其后,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使魏国元气大伤,这给秦的东向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马陵之战次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为秦孝公分析天下大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东向争雄的战略。
商鞅首先指出,魏国的存在和强盛是秦国的心腹之患,“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疆域分东西两部分,控制着函谷关,形势有利时能向西拓展,进攻秦国,对秦国的利益造成危害;如果向西拓展不顺利,就可以东向发展。现在,魏国“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其中原霸主地位遭到削弱,这是成就秦国霸业的大好机会。接着,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他的东向争雄、统一天下的战略谋划,“据河山之固,东乡(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业也”。
具体地说,商鞅的东向战略分三步:第一步是“据河山之固〃,即夺取黄河天险和崤山函谷关等战略要地,取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主动地位。第二步是“东乡(向)以制诸侯〃。商鞅认识到,秦要吞并关东六国,必须经过一个削弱、控制、征服它们的过程。当时,六国力量比较强大,如果秦急于消灭它们,可能会导致诸侯国联合抗秦。秦采取蚕食战略,不灭亡这些诸侯国,而是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以敌制敌,削弱六国的力量,为最后消灭它们扫清障碍。第三步就是成“帝王之业”。当消灭六国的条件成熟时,变蚕食渐进战略为鲸吞急灭战略,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其战略思想一直被秦统治者所继承,他们按照商鞅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经秦国几代君臣的努力,终于达到了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商鞅的东向称雄战略至少有以下几点十分可贵:首先,它从地缘战略的高度,指出了秦国的主要战略威胁和战略的主要方向,这是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略的前提条件。其次,它将统一战略的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制定了不同阶段的战略任务和切实可行的策略。其三,商鞅把成“帝王之业”、统一天下作为其战略的最终目标,与当时汲汲于称霸或只知夺取蝇头小利的各诸侯相比,显然要高明得多。这是秦而不是其他诸侯国能统一中国的首要原因。
商鞅建言东向争雄
按语:战略谋划,孙子称之为“庙算”,他认为“多算胜,少算不胜”。中国历史上争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证明,凡最后的胜利者,都是首先在战略谋划上胜人一筹者,他们战略谋划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最终胜负的首要条件。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在秦国实施变法,使秦迅速崛起;他还曾为秦谋划统一战略,为秦建立帝王之业奠定基础。对于前者,人们耳熟能详;对于后者,却并非尽人皆知。
商鞅是卫国的公族,自幼拜李悝为师,喜好刑名之术。学有所成之后先来到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一名门客。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此人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可任用他为相国;如果不用,就一定把他杀掉,不要让他为别国所用。魏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后在说胡话,没有任用也没有杀掉商鞅,而是放他去了秦国。
商鞅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当时的秦国处于发展受阻的阶段。秦国累世经营,开边拓土,占有了今陕西中部泾、渭流域、甘肃东南部、宁夏等区域,东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南有武关(今陕西商南),北据萧关(今宁夏固原),西有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有关中“四塞之国”之称。由于秦国偏居西方,影响难及中原,一直为中原各国所轻视。秦国的西面是经济文化未开发的夷狄之域,自然条件也差,无拓展余地。因此,秦国要保持和加强大国地位、在诸侯列国的兼并争雄中有所作为,向东发展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当时,魏国独霸中原,是秦国东向争雄之路上的最大障碍。但魏国自恃强大,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攻打赵国和韩国,从而使自己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齐国乘机攻其后,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使魏国元气大伤,这给秦的东向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马陵之战次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为秦孝公分析天下大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东向争雄的战略。
商鞅首先指出,魏国的存在和强盛是秦国的心腹之患,“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疆域分东西两部分,控制着函谷关,形势有利时能向西拓展,进攻秦国,对秦国的利益造成危害;如果向西拓展不顺利,就可以东向发展。现在,魏国“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其中原霸主地位遭到削弱,这是成就秦国霸业的大好机会。接着,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他的东向争雄、统一天下的战略谋划,“据河山之固,东乡(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业也”。
具体地说,商鞅的东向战略分三步:第一步是“据河山之固〃,即夺取黄河天险和崤山函谷关等战略要地,取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主动地位。第二步是“东乡(向)以制诸侯〃。商鞅认识到,秦要吞并关东六国,必须经过一个削弱、控制、征服它们的过程。当时,六国力量比较强大,如果秦急于消灭它们,可能会导致诸侯国联合抗秦。秦采取蚕食战略,不灭亡这些诸侯国,而是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以敌制敌,削弱六国的力量,为最后消灭它们扫清障碍。第三步就是成“帝王之业”。当消灭六国的条件成熟时,变蚕食渐进战略为鲸吞急灭战略,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其战略思想一直被秦统治者所继承,他们按照商鞅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经秦国几代君臣的努力,终于达到了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商鞅的东向称雄战略至少有以下几点十分可贵:首先,它从地缘战略的高度,指出了秦国的主要战略威胁和战略的主要方向,这是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略的前提条件。其次,它将统一战略的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制定了不同阶段的战略任务和切实可行的策略。其三,商鞅把成“帝王之业”、统一天下作为其战略的最终目标,与当时汲汲于称霸或只知夺取蝇头小利的各诸侯相比,显然要高明得多。这是秦而不是其他诸侯国能统一中国的首要原因。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罪歌
- 2021-11-07 08:56
没有,但是起到了奠基作用,为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 2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11-07 08:00
商鞅的冶国谋略实属奇才,但只是为秦始皇未来的统一作了奠基,而真正实行大一统的功臣非李斯莫属。这是历史的公认。
- 3楼网友:摆渡翁
- 2021-11-07 06:26
应该没有,他只是改革了秦国的制度,帮秦国变的富强了,有了实力才能统一天下啊!
- 4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11-07 04:28
没有,因为当时的局势卫鞅只能谋划秦国崛起,最多是称霸诸侯国,局势并未到有一国能一统天下之时,但是商鞅变法为秦国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毋庸置疑的……希望能帮到你……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