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首七言绝句
答案:4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21:49
- 提问者网友:蔚蓝的太阳
- 2021-04-12 11:04
求两首七言绝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1-04-12 12:42
李白三首赠别七言绝句赏析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是对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这样的表白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白也就在这一片踏歌声中,心情愉快地与大家挥手告别,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的桃花潭了。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使得桃花潭一带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遗迹,如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诗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限的神态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悦诚服而自叹不如呀。另外,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比起李白许多众口流传的诗歌来说,这首七言绝句诗的题目就显得比较陌生了,左迁,其实是被贬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而对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龄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也是用七绝写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全诗是这样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见其冰清玉洁之心,并不因为飞来横祸而稍加改变。李白作为他的朋友,在听说了王昌龄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他,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之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的开篇并不单纯是描写李白当时眼见之景和耳听之声,而是颇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比兴风韵,“杨花”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历来就有一种叫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更给人一种凄凉哀怨的联想。子规就是杜鹃。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令人悲从中来,而且,这杨花已经“落尽”,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简直是惨不忍睹了。为什么诗人会面对暮春如此伤感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是个中原因。李白是因为听说了王昌龄被贬官,古时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龄早已动身,此时多半已经在奔赴贬所的路上了吧。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蛮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总称。诗的前半首只说看见杨花落尽,只说听见子规啼血,只说想像王昌龄颠沛流离在湘西的荒山恶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词,而悲痛之情已见。在前面的铺垫之后,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县西,位于黔阳,即王昌龄贬所龙标县的西面偏南。朋友被贬到地老天荒之处,无法相从,唯有将满腔的愁思,与天上的明月,托付给西风,寄给“天涯沦落人”了。愁心,是李白对朋友被贬的同情与担心,理应寄去,可以给落难的友人以安慰,可是明月代表着什么呢?李白没有明说,这给王昌龄和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是代表李白对朋友的相思之情吧,因为自古以来,不论是圆月还是初月,都是文人笔下怀远思亲的象征。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自不必说,而在李白之前的,有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李白是想请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呀。不管别人会如何看待你,我知道你心如明月,志行高节;也不管我身处何方,月亮在照见我的同时,也可以照见你。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这首小诗也成为李白赤子心肠的最好例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在唐代为扬州广陵郡治所,也就是在诗中的“下扬州。”这首诗是李白,也是唐诗中最动人的送别诗之一,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所以唐汝说这首诗“目力已极,离思天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当然没有言情,言外之意,是否也饱含“离思天涯”呢,故人,当然是指老朋友,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年纪较长的一位,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比李白整整年长十二岁,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去世,孟浩然去世时,李白还不满四十岁。孟浩然是位几乎一生都没有从政做官的“闲人”,仅在张九龄罢相后贬荆州长史时,在他手下担任过从事一职,这在盛唐的著名诗人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李白对孟浩然却是十分敬重的,他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闲云野鹤似的生涯,对酷爱自由、正值盛年的李白来说,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所以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现在这位值得尊敬的“故人”要离去了,要告别千古胜迹的黄鹤楼了,之所以在诗中重提此楼,大概是因为李白曾在黄鹤楼上,多次与“孟夫子”流连忘返,忘形尔汝吧。而且此处又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的种种神话传说,也为孟浩然的离去增添了几分遐想。就在这烟花似锦,春光如梦的季节里,在黄鹤楼脚下,送孟夫子顺江东下,直赴那人间天堂的扬州名城。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从黄鹤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想一想,他在《赠汪伦》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的潇洒,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而这会儿的李白恐怕不会联手而歌、边跳边唱的为孟浩然送行了。他不但没有在分手之际“踏歌”,甚至在孟浩然已经登舟远去之后,还独自一人默默地伫立江边,目送着孟浩然所乘的江船扬帆东去,直到不见踪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是写景,当然也不是抒情,而言外之意,却是饱含“怅望之情”的。一开始,是黄鹤楼下,长江岸边,孟浩然在舟中,李白立岸上,两位诗人,拱手相别,渐渐地,船离码头,渐行渐远,朋友的身影也看不清楚了,只剩下远处江心的一片孤帆,在顺江而下,最后,连帆影也没有了,只有脚下那不尽的滔滔江水,还在无语地向着朋友远去的天边流淌。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帆影,直至消失,也不曾离去,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翘首凝望朋友所乘的的江船不断远去,直到消失以后,才注意到那一江春水,正浩浩荡荡地向着水天相接的天边流去。这虽是写景,可又有谁能说不是在抒情呢,李白把他对朋友的无限眷恋,都融入了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汇进了滔滔的江水之中。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参考资料:百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是对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这样的表白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白也就在这一片踏歌声中,心情愉快地与大家挥手告别,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的桃花潭了。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使得桃花潭一带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遗迹,如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诗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限的神态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悦诚服而自叹不如呀。另外,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比起李白许多众口流传的诗歌来说,这首七言绝句诗的题目就显得比较陌生了,左迁,其实是被贬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而对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龄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也是用七绝写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全诗是这样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见其冰清玉洁之心,并不因为飞来横祸而稍加改变。李白作为他的朋友,在听说了王昌龄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他,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之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的开篇并不单纯是描写李白当时眼见之景和耳听之声,而是颇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比兴风韵,“杨花”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历来就有一种叫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更给人一种凄凉哀怨的联想。子规就是杜鹃。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令人悲从中来,而且,这杨花已经“落尽”,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简直是惨不忍睹了。为什么诗人会面对暮春如此伤感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是个中原因。李白是因为听说了王昌龄被贬官,古时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龄早已动身,此时多半已经在奔赴贬所的路上了吧。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蛮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总称。诗的前半首只说看见杨花落尽,只说听见子规啼血,只说想像王昌龄颠沛流离在湘西的荒山恶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词,而悲痛之情已见。在前面的铺垫之后,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县西,位于黔阳,即王昌龄贬所龙标县的西面偏南。朋友被贬到地老天荒之处,无法相从,唯有将满腔的愁思,与天上的明月,托付给西风,寄给“天涯沦落人”了。愁心,是李白对朋友被贬的同情与担心,理应寄去,可以给落难的友人以安慰,可是明月代表着什么呢?李白没有明说,这给王昌龄和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是代表李白对朋友的相思之情吧,因为自古以来,不论是圆月还是初月,都是文人笔下怀远思亲的象征。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自不必说,而在李白之前的,有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李白是想请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呀。不管别人会如何看待你,我知道你心如明月,志行高节;也不管我身处何方,月亮在照见我的同时,也可以照见你。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这首小诗也成为李白赤子心肠的最好例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在唐代为扬州广陵郡治所,也就是在诗中的“下扬州。”这首诗是李白,也是唐诗中最动人的送别诗之一,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所以唐汝说这首诗“目力已极,离思天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当然没有言情,言外之意,是否也饱含“离思天涯”呢,故人,当然是指老朋友,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年纪较长的一位,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比李白整整年长十二岁,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去世,孟浩然去世时,李白还不满四十岁。孟浩然是位几乎一生都没有从政做官的“闲人”,仅在张九龄罢相后贬荆州长史时,在他手下担任过从事一职,这在盛唐的著名诗人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李白对孟浩然却是十分敬重的,他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闲云野鹤似的生涯,对酷爱自由、正值盛年的李白来说,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所以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现在这位值得尊敬的“故人”要离去了,要告别千古胜迹的黄鹤楼了,之所以在诗中重提此楼,大概是因为李白曾在黄鹤楼上,多次与“孟夫子”流连忘返,忘形尔汝吧。而且此处又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的种种神话传说,也为孟浩然的离去增添了几分遐想。就在这烟花似锦,春光如梦的季节里,在黄鹤楼脚下,送孟夫子顺江东下,直赴那人间天堂的扬州名城。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从黄鹤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想一想,他在《赠汪伦》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的潇洒,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而这会儿的李白恐怕不会联手而歌、边跳边唱的为孟浩然送行了。他不但没有在分手之际“踏歌”,甚至在孟浩然已经登舟远去之后,还独自一人默默地伫立江边,目送着孟浩然所乘的江船扬帆东去,直到不见踪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是写景,当然也不是抒情,而言外之意,却是饱含“怅望之情”的。一开始,是黄鹤楼下,长江岸边,孟浩然在舟中,李白立岸上,两位诗人,拱手相别,渐渐地,船离码头,渐行渐远,朋友的身影也看不清楚了,只剩下远处江心的一片孤帆,在顺江而下,最后,连帆影也没有了,只有脚下那不尽的滔滔江水,还在无语地向着朋友远去的天边流淌。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帆影,直至消失,也不曾离去,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翘首凝望朋友所乘的的江船不断远去,直到消失以后,才注意到那一江春水,正浩浩荡荡地向着水天相接的天边流去。这虽是写景,可又有谁能说不是在抒情呢,李白把他对朋友的无限眷恋,都融入了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汇进了滔滔的江水之中。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参考资料:百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4-12 14:33
永夜思念更无眠,
爱伴月下舞翩跹。
晓镜青春正靓丽,
宁为情侣不羡仙.
爱伴月下舞翩跹。
晓镜青春正靓丽,
宁为情侣不羡仙.
- 2楼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4-12 14:18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3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4-12 14:05
永夜思念更无眠,
爱伴月下舞翩跹。
晓镜青春正靓丽,
宁为情侣不羡仙.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是对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这样的表白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白也就在这一片踏歌声中,心情愉快地与大家挥手告别,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的桃花潭了。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使得桃花潭一带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遗迹,如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诗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限的神态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悦诚服而自叹不如呀。另外,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比起李白许多众口流传的诗歌来说,这首七言绝句诗的题目就显得比较陌生了,左迁,其实是被贬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而对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龄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也是用七绝写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全诗是这样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见其冰清玉洁之心,并不因为飞来横祸而稍加改变。李白作为他的朋友,在听说了王昌龄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他,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之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的开篇并不单纯是描写李白当时眼见之景和耳听之声,而是颇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比兴风韵,“杨花”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历来就有一种叫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更给人一种凄凉哀怨的联想。子规就是杜鹃。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令人悲从中来,而且,这杨花已经“落尽”,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简直是惨不忍睹了。为什么诗人会面对暮春如此伤感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是个中原因。李白是因为听说了王昌龄被贬官,古时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龄早已动身,此时多半已经在奔赴贬所的路上了吧。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蛮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总称。诗的前半首只说看见杨花落尽,只说听见子规啼血,只说想像王昌龄颠沛流离在湘西的荒山恶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词,而悲痛之情已见。在前面的铺垫之后,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县西,位于黔阳,即王昌龄贬所龙标县的西面偏南。朋友被贬到地老天荒之处,无法相从,唯有将满腔的愁思,与天上的明月,托付给西风,寄给“天涯沦落人”了。愁心,是李白对朋友被贬的同情与担心,理应寄去,可以给落难的友人以安慰,可是明月代表着什么呢?李白没有明说,这给王昌龄和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是代表李白对朋友的相思之情吧,因为自古以来,不论是圆月还是初月,都是文人笔下怀远思亲的象征。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自不必说,而在李白之前的,有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李白是想请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呀。不管别人会如何看待你,我知道你心如明月,志行高节;也不管我身处何方,月亮在照见我的同时,也可以照见你。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这首小诗也成为李白赤子心肠的最好例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在唐代为扬州广陵郡治所,也就是在诗中的“下扬州。”这首诗是李白,也是唐诗中最动人的送别诗之一,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所以唐汝说这首诗“目力已极,离思天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当然没有言情,言外之意,是否也饱含“离思天涯”呢,故人,当然是指老朋友,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年纪较长的一位,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比李白整整年长十二岁,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去世,孟浩然去世时,李白还不满四十岁。孟浩然是位几乎一生都没有从政做官的“闲人”,仅在张九龄罢相后贬荆州长史时,在他手下担任过从事一职,这在盛唐的著名诗人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李白对孟浩然却是十分敬重的,他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闲云野鹤似的生涯,对酷爱自由、正值盛年的李白来说,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所以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现在这位值得尊敬的“故人”要离去了,要告别千古胜迹的黄鹤楼了,之所以在诗中重提此楼,大概是因为李白曾在黄鹤楼上,多次与“孟夫子”流连忘返,忘形尔汝吧。而且此处又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的种种神话传说,也为孟浩然的离去增添了几分遐想。就在这烟花似锦,春光如梦的季节里,在黄鹤楼脚下,送孟夫子顺江东下,直赴那人间天堂的扬州名城。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从黄鹤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想一想,他在《赠汪伦》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的潇洒,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而这会儿的李白恐怕不会联手而歌、边跳边唱的为孟浩然送行了。他不但没有在分手之际“踏歌”,甚至在孟浩然已经登舟远去之后,还独自一人默默地伫立江边,目送着孟浩然所乘的江船扬帆东去,直到不见踪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是写景,当然也不是抒情,而言外之意,却是饱含“怅望之情”的。一开始,是黄鹤楼下,长江岸边,孟浩然在舟中,李白立岸上,两位诗人,拱手相别,渐渐地,船离码头,渐行渐远,朋友的身影也看不清楚了,只剩下远处江心的一片孤帆,在顺江而下,最后,连帆影也没有了,只有脚下那不尽的滔滔江水,还在无语地向着朋友远去的天边流淌。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帆影,直至消失,也不曾离去,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翘首凝望朋友所乘的的江船不断远去,直到消失以后,才注意到那一江春水,正浩浩荡荡地向着水天相接的天边流去。这虽是写景,可又有谁能说不是在抒情呢,李白把他对朋友的无限眷恋,都融入了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汇进了滔滔的江水之中。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
回答者:匿名 1-17 17:19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爱伴月下舞翩跹。
晓镜青春正靓丽,
宁为情侣不羡仙.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是对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这样的表白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白也就在这一片踏歌声中,心情愉快地与大家挥手告别,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的桃花潭了。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使得桃花潭一带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遗迹,如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诗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限的神态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悦诚服而自叹不如呀。另外,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比起李白许多众口流传的诗歌来说,这首七言绝句诗的题目就显得比较陌生了,左迁,其实是被贬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而对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龄本人是非常自信的。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也是用七绝写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全诗是这样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见其冰清玉洁之心,并不因为飞来横祸而稍加改变。李白作为他的朋友,在听说了王昌龄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他,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之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的开篇并不单纯是描写李白当时眼见之景和耳听之声,而是颇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比兴风韵,“杨花”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历来就有一种叫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更给人一种凄凉哀怨的联想。子规就是杜鹃。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令人悲从中来,而且,这杨花已经“落尽”,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简直是惨不忍睹了。为什么诗人会面对暮春如此伤感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是个中原因。李白是因为听说了王昌龄被贬官,古时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龄早已动身,此时多半已经在奔赴贬所的路上了吧。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蛮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总称。诗的前半首只说看见杨花落尽,只说听见子规啼血,只说想像王昌龄颠沛流离在湘西的荒山恶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词,而悲痛之情已见。在前面的铺垫之后,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县西,位于黔阳,即王昌龄贬所龙标县的西面偏南。朋友被贬到地老天荒之处,无法相从,唯有将满腔的愁思,与天上的明月,托付给西风,寄给“天涯沦落人”了。愁心,是李白对朋友被贬的同情与担心,理应寄去,可以给落难的友人以安慰,可是明月代表着什么呢?李白没有明说,这给王昌龄和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是代表李白对朋友的相思之情吧,因为自古以来,不论是圆月还是初月,都是文人笔下怀远思亲的象征。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自不必说,而在李白之前的,有谢庄的“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李白是想请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呀。不管别人会如何看待你,我知道你心如明月,志行高节;也不管我身处何方,月亮在照见我的同时,也可以照见你。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这首小诗也成为李白赤子心肠的最好例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在唐代为扬州广陵郡治所,也就是在诗中的“下扬州。”这首诗是李白,也是唐诗中最动人的送别诗之一,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所以唐汝说这首诗“目力已极,离思天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当然没有言情,言外之意,是否也饱含“离思天涯”呢,故人,当然是指老朋友,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年纪较长的一位,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比李白整整年长十二岁,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去世,孟浩然去世时,李白还不满四十岁。孟浩然是位几乎一生都没有从政做官的“闲人”,仅在张九龄罢相后贬荆州长史时,在他手下担任过从事一职,这在盛唐的著名诗人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李白对孟浩然却是十分敬重的,他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闲云野鹤似的生涯,对酷爱自由、正值盛年的李白来说,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所以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现在这位值得尊敬的“故人”要离去了,要告别千古胜迹的黄鹤楼了,之所以在诗中重提此楼,大概是因为李白曾在黄鹤楼上,多次与“孟夫子”流连忘返,忘形尔汝吧。而且此处又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的种种神话传说,也为孟浩然的离去增添了几分遐想。就在这烟花似锦,春光如梦的季节里,在黄鹤楼脚下,送孟夫子顺江东下,直赴那人间天堂的扬州名城。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从黄鹤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想一想,他在《赠汪伦》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的潇洒,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而这会儿的李白恐怕不会联手而歌、边跳边唱的为孟浩然送行了。他不但没有在分手之际“踏歌”,甚至在孟浩然已经登舟远去之后,还独自一人默默地伫立江边,目送着孟浩然所乘的江船扬帆东去,直到不见踪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是写景,当然也不是抒情,而言外之意,却是饱含“怅望之情”的。一开始,是黄鹤楼下,长江岸边,孟浩然在舟中,李白立岸上,两位诗人,拱手相别,渐渐地,船离码头,渐行渐远,朋友的身影也看不清楚了,只剩下远处江心的一片孤帆,在顺江而下,最后,连帆影也没有了,只有脚下那不尽的滔滔江水,还在无语地向着朋友远去的天边流淌。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帆影,直至消失,也不曾离去,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翘首凝望朋友所乘的的江船不断远去,直到消失以后,才注意到那一江春水,正浩浩荡荡地向着水天相接的天边流去。这虽是写景,可又有谁能说不是在抒情呢,李白把他对朋友的无限眷恋,都融入了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汇进了滔滔的江水之中。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
参考资料:百度
回答者:匿名 1-17 17:19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