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如梦 家园的含义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23:00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04-02 17:23
家园如梦 家园的含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4-02 17:56
家园能给流浪在外的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是一个个令人心动的故事的发生地,是人的成长岁月中至真至纯的亲情的凝结点,是身处外地随时都能进入梦中的情感源泉。(4分)“家园如梦”,这梦是美妙的,质朴的、动情的,令人永远回味的。(2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4-02 18:05
中国人传统上的家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居住的意义上是“祖屋”;在文化的意义上是“故园”,在历史的意义上是“根”;再进一步,“家国一体”,家是国的缩微。因为有着根脉的意义和祖辈生息的绵长温厚的气息,“家”便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传承、归宿。就像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一样,我们传统的中国人对家,总是怀有一份婉转深情的乡土情怀。我们的祖辈游踪千里,还是要问乡关何处。在这里,家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寄体。
但是,如今我们的“家”,全部的概念就是一所“房子”。我们现在是怎样认识“家”的呢?在体制外,房子与个人赚钱的能力、社会关系和运气的沉浮密切相关;在体制内,则与职称、职务、权力、社会地位等环环相扣。从蔽体之所发展到展示能力的途径,现代人的“家”就别无选择地充当了一份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证明材料。
上世纪之初中西冲突和融合,使善于吸纳的广州人对家拥有了一种济济大同的感觉。开马路、建楼房、造公园等城市建设使广州步入了近代城市建设的进程,欧风美雨终于洗礼出亦新亦旧、传统和现代相融的共生体。时至今天,广州的东山洋楼、西关大屋就是中西文化激荡后偃旗息鼓的一场展览。楼外繁复的罗马廊柱和精细的铁铸文饰或瓶花式的栏杆,而楼内一应俱全的却是雕龙嵌凤的繁缛的红木家私,供着“门官土地福德正神”、“五方五土地主龙神”、关公、观音,门前还贴上带有皇恩浩荡色彩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模式明白无误地让人确信,近代广州的新生活趋势是在新旧的夹缝中仄行无止的,它带给我们的不是尖锐的排斥,而是和谐的相安相融。
如果居住观念并不仅仅指居住地的选择和习惯,而是代表着一种生活的哲学,家的含意就更为宽泛了。
比如,一直以来,广州人是把楼上与平房相对应来看待的。当广州人实现了以楼上为蜗居之所时,只是一转念间,大家就像从前向往楼上那样怀念瓦舍平房了。“瓦舍鳞鳞”的生活代表了市井坊间的热闹民生,代表了一种睦邻熙熙的关系,代表了人与环境及自然的亲和。
那种粉墙瓦影、雨成檐滴的深切韵味,那些屐痕、街灯、井水,营造的是“楼上”无法触及的引笑为语的氛围。瓦舍的生活产生了“远亲不如近邻”这样总结性的坊间文化,也产生了“人在屋檐下,如何不低头”这样的坊间哲学,同时“有瓦遮头”这句习语也引申为粤人对生活最内敛的愿望。
然而,如今,我们对“连根拔起”没有痛感,因为我们的家没有弥漫于空气中的那种熟识的生命的承载,也没有那种与祖辈息息相连的血脉的牵绊。随着职务和地位的升迁,随着金钱的看涨,搬家———现代人无所牵挂的割舍如此易如反掌,以至于我们来不及对家培育珍惜,来不及留下我们的体温和性格。行走如飞絮,我们是这个有根的城市里的真正的“盲流”。
但是,如今我们的“家”,全部的概念就是一所“房子”。我们现在是怎样认识“家”的呢?在体制外,房子与个人赚钱的能力、社会关系和运气的沉浮密切相关;在体制内,则与职称、职务、权力、社会地位等环环相扣。从蔽体之所发展到展示能力的途径,现代人的“家”就别无选择地充当了一份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证明材料。
上世纪之初中西冲突和融合,使善于吸纳的广州人对家拥有了一种济济大同的感觉。开马路、建楼房、造公园等城市建设使广州步入了近代城市建设的进程,欧风美雨终于洗礼出亦新亦旧、传统和现代相融的共生体。时至今天,广州的东山洋楼、西关大屋就是中西文化激荡后偃旗息鼓的一场展览。楼外繁复的罗马廊柱和精细的铁铸文饰或瓶花式的栏杆,而楼内一应俱全的却是雕龙嵌凤的繁缛的红木家私,供着“门官土地福德正神”、“五方五土地主龙神”、关公、观音,门前还贴上带有皇恩浩荡色彩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模式明白无误地让人确信,近代广州的新生活趋势是在新旧的夹缝中仄行无止的,它带给我们的不是尖锐的排斥,而是和谐的相安相融。
如果居住观念并不仅仅指居住地的选择和习惯,而是代表着一种生活的哲学,家的含意就更为宽泛了。
比如,一直以来,广州人是把楼上与平房相对应来看待的。当广州人实现了以楼上为蜗居之所时,只是一转念间,大家就像从前向往楼上那样怀念瓦舍平房了。“瓦舍鳞鳞”的生活代表了市井坊间的热闹民生,代表了一种睦邻熙熙的关系,代表了人与环境及自然的亲和。
那种粉墙瓦影、雨成檐滴的深切韵味,那些屐痕、街灯、井水,营造的是“楼上”无法触及的引笑为语的氛围。瓦舍的生活产生了“远亲不如近邻”这样总结性的坊间文化,也产生了“人在屋檐下,如何不低头”这样的坊间哲学,同时“有瓦遮头”这句习语也引申为粤人对生活最内敛的愿望。
然而,如今,我们对“连根拔起”没有痛感,因为我们的家没有弥漫于空气中的那种熟识的生命的承载,也没有那种与祖辈息息相连的血脉的牵绊。随着职务和地位的升迁,随着金钱的看涨,搬家———现代人无所牵挂的割舍如此易如反掌,以至于我们来不及对家培育珍惜,来不及留下我们的体温和性格。行走如飞絮,我们是这个有根的城市里的真正的“盲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