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渭川回家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艺术手法及其他异同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30 06:22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11-29 09:38
王维的渭川回家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艺术手法及其他异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灯有味
- 2021-11-29 11:10
先说王维的。《渭川田家》共五句,前四句都在写景,墟落、牛羊、牧童、荆扉、麦苗、桑叶……一幅乡村田园景象跃然纸上。而且所有的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无不围绕一个“归”字:牛羊归穷巷,野老候牧童,田夫背着锄头回家,连桑蚕都睡在自己巢里,再加上笼罩于这一切之上的暖黄的夕阳,温馨之情油然而生。然而,作者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却笔锋陡转:“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一个“羡”,一个“怅”,前文的温馨顿时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对作者的同情或者自身的共鸣。原来,我们先前所见到的景象再温馨,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只能让寂寥的心更刺痛。对于一个过客来说,你经过的风景越美,越是你的悲哀,因为那风景再美,也只是一种途经,永远不会属于你。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出作者的感伤:夕阳西下,万物都在归巢,自己却没有可以归属的地方。我觉得此时作者对于自己归属感的伤怀,更多的是内心归属的空虚,因为一个人如果心灵没有依靠、灵魂没有支柱、感情没有寄托的话,才是最惆怅的。联系作者写此诗时的遭遇,不难理解他的感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岂是不想归,而是不知该归向何处啊!
再说陶渊明的。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与《渭川田家》的前四句相比较,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罗列了一大堆意象,把乡村田园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融入了“我”,自始至终作者都是把自己融入所摹景物之中的。所以,与王维《渭川田家》最显著的不同,是陶渊明享受到了前文所提到的那种“温馨”,而可怜的王维则只是羡慕。一个是“当事人”,一个是“旁观者”,心境却是如此不同。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不是很喜欢陶渊明的诗。拿这首《归园田居》来说,笔锋处处流露出一种古代小文人的洋洋自得,完全陶醉于狭隘的个人情趣之中,多少有点酸气。这有点像当今的“小资情调”。文人可以有点小资,但是不能所有文人都小资。所以,有一个陶渊明是古代文学的幸运,有一大堆陶渊明则必定是大大的灾难。所以我一直不赞成对陶渊明极力推崇,文以载道,文以载道,“道”是始终要载的,否则“文”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而“道”显然绝不仅仅是田园风光、乡村之
再说陶渊明的。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与《渭川田家》的前四句相比较,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罗列了一大堆意象,把乡村田园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融入了“我”,自始至终作者都是把自己融入所摹景物之中的。所以,与王维《渭川田家》最显著的不同,是陶渊明享受到了前文所提到的那种“温馨”,而可怜的王维则只是羡慕。一个是“当事人”,一个是“旁观者”,心境却是如此不同。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不是很喜欢陶渊明的诗。拿这首《归园田居》来说,笔锋处处流露出一种古代小文人的洋洋自得,完全陶醉于狭隘的个人情趣之中,多少有点酸气。这有点像当今的“小资情调”。文人可以有点小资,但是不能所有文人都小资。所以,有一个陶渊明是古代文学的幸运,有一大堆陶渊明则必定是大大的灾难。所以我一直不赞成对陶渊明极力推崇,文以载道,文以载道,“道”是始终要载的,否则“文”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而“道”显然绝不仅仅是田园风光、乡村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